Connect with us

即時兩岸

健康科普 | 雷暴危害不僅雷擊  暗藏多種健康威脅須預防 (06:00)

發佈於

近期雷暴天氣頻發,專家提醒,除了被閃電擊中,雷暴還可能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發作、心血管事件增加等健康問題,不同人群健康風險各異,需科學防護、因人施策,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雷暴天氣最直接的危險是雷擊,全球每年有2.4萬至3萬人因雷擊而死亡。

雷暴危害還有多方面,包括雷暴天氣引發的「雷暴哮喘」近年較受關注。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永明近日解釋,雷雨前,空氣濕度變大,讓空氣中本就聚集的花粉和霉菌孢子顆粒吸水後,體積進一步變大;當有雷暴時,花粉和霉菌被瞬間擊碎,變成更為細小的微粒體進入人體下呼吸道,引發過敏性炎症,從而引起哮喘或導致症狀加重。

相較於「雷暴哮喘」,雷暴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更加危險。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于揚介紹,雷暴天氣氣壓驟變,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腦梗塞(缺血性中風)等心腦血管急症。年長者因機能衰退和共病(具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狀態更易受氣候影響。研究表明氣溫、濕度變化可能引發生理指標波動及情緒應激。

于揚表示,公眾需提高警惕,出現不適及時就醫。

專家還強調,精神健康敏感人群需對雷暴天氣高度重視:雷暴時的聲響和強光易引發焦慮人群驚恐發作。

此外,強風可能導致物體墜落、樹木倒塌,加上路面濕滑,易造成意外傷害。

雷暴還會引發斷電,威脅依賴醫療設備患者的生命。

專家強調,雷暴天氣雖不可控,但通過提前準備和科學應對,絕大多數健康風險均可有效降低。公眾應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防護方案,關鍵時刻才能化險為夷。

針對哮喘和過敏體質人群,張永明建議,雷暴天氣前應關閉門窗,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空氣淨化器,過敏體質的人群要備好相關急救藥物,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氣霧劑等。若出現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症狀,應及時使用吸入劑並就醫。

「極端氣候確實可能會加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但公眾不要過度緊張,提前備好常用急救藥物,避免情緒激動,出現不適症狀及時就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鍇印提醒,精神健康敏感人群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必要時尋求親友或專業心理支持。

依賴醫療設備的患者和家屬同樣需做好防護。于揚建議,一是根據設備電源情況保障電力供應,提前充電或準備發電裝置等;二是備好設備故障應急包,如使用呼吸支持設備患者需備好管路、簡易呼吸球囊,有起搏器植入患者可備用磁鐵等;三是確保醫療可及,若發現依賴醫療設備出現異常,需及時就診或啟動醫療救援。

此外,照護者在照護長者、嬰幼兒及行動不便者時,應加強居家環境安全,如移除走廊障礙物防止跌倒、廁所安裝防滑扶手、密封電源插座等,提前規劃避險方案,掌握常用急救方法及緊急轉移路線。還要做到健康風險主動防控,如長者脫水、嬰兒體溫失調等,照護者需定期做好監測。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