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鹿特丹】活出未知都市

【明報專訊】荷蘭傳奇藝術家Constant Nieuwenhuys(1920-2005)逝世20周年。1950年代起他參與前衛藝術浪潮,奮身創作的卻是無數建築模型,想像未來居住狀態。對於其設計,不少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點住啊?」、「點起啊?」他更想把整個世界連成一個大營地,家就像「哈爾移動城堡」般四處流動。他的「離地」基於什麼?
經歷二戰炮火摧毁,Constant認為人類生活模式需要重大變革。他認為建築不應再為國家和資本的權力展現,規範個體思想和活動,或劃分階級。他提出「New Babylon」建築計劃,當中「homo ludens」(man at play)概念是指空間設計應該鼓勵人「玩」。形愈狂,就愈刺激人玩。這不止是在辦公室設張乒乓球桌那麼表面簡單。而是,在未來城市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抱有開放的心。在奇異並連接着其他地區的大建築內,人類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可以自發地創造事物,可隨意地漫遊,亦可偶遇不同文化和事物。
將游牧的氣韻帶到建築,他怎樣想到呢?1956年,Constant有份參與的左翼思潮組織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一行人到意大利西北城鎮阿爾巴,到訪羅姆人(舊稱吉卜賽人,但這名字帶歧視意味)的營地。羅姆人生活窮困,但Constant看到他們之間具連結力的流動元素。為此,他為羅姆人設計出一個居住建築模型,看上去猶如一隻UFO。他希望可以獲得當地政府採用,卻遇上許多阻力,當地市民不希望羅姆人聚居那裏。最後計劃落空,但這漂流的狀態,後來成為New Babylon骨幹。學者Tom McDonough曾以海德格的「釋放」(Releasement)來解說New Babylon的時代意義,認為「無根」、遷移將會是未來社會的大方向,人必要學會對未知的、相異的事物保持開放。
建築巨獸只是「殼」,最解放或最馴服人的皆為無形。過了超過半世紀,大建築群至今令人懼怕。想想將軍澳的商場接商場,我們明白這是制度、規劃、資本及地產掌握着決定權。當然荷蘭有不一樣的政策、保育及環境因素,但亦有學者批評New Babylon的寬闊精神愈來愈被埋沒。
都市發展有如巨輪,我們都無能為力?等等,Constant有一句話讓空間回歸到信念和行為:「一切都應保持可能;一切都應能夠發生。你身處的環境,由你生命中各種活動所創,而非生命被環境所限。」他信,人是空間的真正builder和player。
文:小東(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墨爾本】蝸牛殼內的世界 (2025-08-08)
【香港】《月明星稀2.0》:誰人在草坡上奔跑? (2025-08-08)
【東京】夏日怪談(中) (2025-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