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特稿:內蒙治沙二代經營「沙漠太空艙」 盼治癒旅客心靈

【明報專訊】沙漠予人印象荒涼乾旱,難以與愜意舒適搭上關係。內蒙女子李方數年前從香港留學後,回到父親治理多年的庫布其沙漠,打造「沙漠太空艙」,每年吸引大批韓國遊客來度假。李方希望,在沙漠營造一種舒適休閒的生活方式,「可以像草原、大海一樣治癒心靈」。她正計劃建立文化產品,展現鄂爾多斯世代對治沙的堅守。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境內,北有庫布其沙漠,南有毛烏素沙地,是自治區乃至全國沙漠化較嚴重的地區。現在,銀肯塔拉沙漠的黃土之上,坐落一個個銀白色的「太空艙」,遊客可以在這裏欣賞壯闊風光,與沙同樂。
「鄂爾多斯擁有世界級的旅遊資源,我希望為這裏一直在與沙漠做抗爭的父輩和家鄉人,做更多的事情。」31歲的李方是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人,從小見證着父親扛鐵鍬種樹,為防沙治沙而抗爭。2019年,父親經營的銀肯塔拉沙漠旅遊區遭遇危機,剛從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回來的她,決心要利用所學知識,幫父親渡過難關。
智能住宿觀景遊玩 沙漠可時尚舒適
2023年,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李方接待一名韓國旅行團的負責人。對方希望開發當地的旅遊產品,而她也希望增加夜遊項目。兩人僅談了兩小時便一拍即合,確定了打造沙漠太空艙營地的計劃。
這批太空艙去年7月正式投入營運。每個艙設有兩個房間,可容納4人。艙內配備智能語音控制系統,可聲控燈光、空調、窗簾等。同時有觀景陽台,住客甚至能坐在上面與駱駝互動。除了住宿,亦有附加遊玩項目,例如滑沙、篝火晚會等。
李方表示,她希望經營一種生活方式,在沙漠可以非常時尚、舒適,「被很多人所喜歡的一種休閒、野奢的生活方式。我的理想就是讓大家來到沙漠,然後『哇!好遼闊』,然後心都遼闊了」。
投資3000萬 首年接待逾萬韓旅客
在第一年,景區便接待了逾萬韓國客人,今年可望增加到1.6萬人,8月的訂單也已訂滿,「(8月)其中23天都是接待韓國客人,其餘的天數接待國內的散客和團客。」她說,這80座太空艙,加上水電管網等建設成本,總共投資3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目前年盈利在800萬至1200萬之間,預計3年可回本。
在沙漠經營還有一大難題,由於氣候原因,一年只有夏季能接待遊客,意味着經營用工不穩的問題,而且當地本來就人才不足。為了留住員工,公司一線職位的薪金比城市要高出50%左右,全部繳足社保,每年亦為員工加薪,管理層每年加薪1000至1500元。
在港留學穩基礎 「沒有一天白讀」
李方在香港留學的一年,進修的是旅遊管理專業。她稱,當日在父親公司遭遇危機出外讀書,曾受身邊人質疑。但回首在香港這段經歷,「沒有一天的書是白讀的」。香港給了她全面的世界觀,對世界、各地市場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並促成了韓國團隊入駐景區。「沒有這些認識的話,不會跟客戶有很好的認知同頻,這個是我們達成合作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
生態精神「最硬核」 願呈治沙故事
儘管李方當日回到家鄉,是為了幫助父親的企業渡過難關。現在她在這片黃土,找到了自己願意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情。「很多人認為鄂爾多斯是「羊煤土氣」(羊絨、煤炭、高嶺土、天然氣),礦產資源豐富,但這不是它的全部。鄂爾多斯人最硬核的精神是生態精神,是對治沙、防沙的堅守,是很多代人的堅持和心血。」她說。
自小在達拉特旗長大的李方,如今希望能將這種精神展現出去。在景區建設上,她一直堅持「生態先行」,例如使用的「太空艙」從廣東廠家生產,整裝運來內蒙古,不使用混凝土的建築材料,拆除後土地可復原。但亦因此,在維護上需要多花人力,「一到風季,沙漠裏風沙一起,沙子跑到牆上去,需要用機械、用人力去剷走」。
未來,她希望開創具有文化屬性的產品,做到「旅遊+生態+文化」相結合。目前正在籌備一場草原演藝,盼能打破馬術、蒙古舞等固化符號,呈現鄂爾多斯人千百年來的治沙故事。
明報記者 沈燕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