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調查:炎夏夜間劏房體感最高44℃

發佈於

【明報專訊】去年全球及本港平均氣溫創新高,有關注不適切居所的團體上月進行調查,顯示受訪居民居住的不適切居所日間平均最高溫達30.8℃,最高達39.9℃,比天文台同日平均氣溫高出10℃。調查指氣候變化令日夜持續高溫,且熱夜頻現,對劏房等居民身心健康構成威脅,團體促政府制訂針對酷熱的管治政策。

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上月進行歷時20日調查,涵蓋一般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3類不適切居所及公屋作比較,共31戶參與,其間天文台發出15次酷熱天氣警告,錄得9個熱夜。

結果顯示,不適切居所日間平均最高溫達30.8℃,最高達39.9℃,比天文台同日平均氣溫29.6℃高出10℃;夜間更嚴峻,4類居所平均最高溫為29.6至31℃,最高體感溫度更達44℃,遠超美國國家氣象局熱壓力指數的28℃警戒線。

近九成受訪者認為酷熱對健康影響極大或頗大。最常見情緒反應為煩躁與壓力增大,其次為焦慮及抑鬱。逾七成表示曾被「熱醒」,六成更無法入睡。能源負擔亦成挑戰,逾九成受訪者指冷氣與風扇費用沉重,如天台平台及閣樓住戶單月最高電費達1250元,高出公屋戶近一倍。

陳小姐(化名)居住於西斜的天台平台,除日曬全日外,夜間亦悶熱難眠;其單位每度電高達2元,每月電費約300元,故只在逾28℃時開啟空調。李先生(化名)住在無窗的工廈劏房,需長期開門及以抽氣扇通風,近乎不用空調,但仍需每月繳交200多元電費,單位濕度長期超過80%,寧忍酷熱以免電費加倍。

促訂酷熱政策 納極端天氣督導委工作

團體促政府制訂針對酷熱的管治政策,將室內熱夜健康風險納入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工作,研究室內高溫壓力測量工具,訂立安全基準。團體亦促請《簡樸房條例草案》規管業主提供冷氣機等,並設獨立水電及防暑設備,另建議關愛基金為不適切居所住戶提供酷熱天氣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