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瑞銀李智穎:中美關係變數多 中國股市評級「中性」

【明報專訊】港股恒指今年以來曾升勢如虹,上月24日最高報25,735點,屬2021年以來高位,前周急跌880點或3.47%後,上周已回升351點或1.43%,收報24,858點,年初至今仍勁升4799點或23.92%,後市到底何去何從,今期封面故事訪問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中華區股票主管李智穎分析最新形勢。李智穎認為,是次中國與美國貿易談判未必順利,料最終美國或向中國加徵高達30%至40%關稅,而且美國會否向中國出口高端晶片增設限制也屬未知之數,因此該行目前予中國股市評級只為「中性」(neutral),認為須就此精挑細選,當中,科技股屬「吸引」(attractive) ,另亦建議留意金融、電訊、能源及公用板塊中的高息股。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恒指今年以來勁升4799點或23.92%(見圖1),表現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名列前茅,令港股投資者喜出望外,本周踏入8月中旬之際,相信不少讀者關注港股年底前能否保持強勢,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中華區股票主管李智穎接受訪問時表示,在展望港股後市前,首先要分析支持港股今年以來向好的五大原因。
李智穎表示,今年以來港股向好,首要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增加關稅政策帶來的風險暫屬可控:「其實年初至今本港以至亞洲整體股市均表現不錯,主要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宣布高於預期的『對等關稅』稅率,令全球股市出現很大反應後,特朗普在跟着數日已就加徵『對等關稅』提出寬限期,並且在過去4個多月陸續與多國達成貿易協議,制定較4月2日宣布時低的『對等關稅』稅率,故關稅戰最差情况已過去,這是第一點。」
內地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逾三成
國家統計局於7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GDP為66.0536萬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按年增長5.3%;數據亦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52%,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6.8%,貨物和服務淨出口貢獻率31.2%,換言之,在「三頭馬車」中,消費仍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淨出口也扮演重要角色(見圖2)。而上周海關總署公布,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出口增長7.2%,高過市場預期的增長5.6%,可見出口動力仍然維持強勁。
李智穎分析,今年以來內地出口表現強勁,帶動GDP增長亦理想,是支持港股向好的第二個原因:「實際上是擔心美國將加徵關稅,因此很多出口提前付運,故中國上半年出口增長比預期高,這情况在亞洲其他國家同時出現。」
A股龍頭來港上市 有助港股表現
中銀國際證券執行董事白韌在《Money Monday》第482期(1月13日出版)封面故事專訪中預測,內地龍頭A股在未來幾年將陸續來港上市,跟着內地新能源龍頭股寧德時代(3750)及醫藥龍頭股恒瑞醫藥(1276)先後於5月20日及23日來港上市,集資額分別逾410億元及逾113億元,兩者股價至今亦分別較上市價勁升54.75%及74.12%,表現理想,帶動過去兩個多月另外多隻A股來港發行H股新股實現「A+H」上市,令港股新股市場轉趨熾熱。
內地長債息急跌 險資湧港掃高息內銀股
李智穎表示,內地A股龍頭公司陸續來港上市,是港股今年以來向好的第三個原因:「有一些很優質的中國上市公司,本來只在A股上市,亦不在滬深港通名單內,因此難以在港股市場可以買到。目前這些公司來港上市,當然可以幫助港股的表現。」
根據內地傳媒統計,今年以來俗稱「北水」的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港股規模高達8945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總額的111%。李智穎認為,「北水」大舉流入港股,是港股今年以來向好的第四個原因:「根據我們的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北水』對港股市場的貢獻為23%,對比去年全年的18%及前年全年的15%均有所增長。」
至於「北水」前年以來加速流入港股的原因,李智穎認為,是因為期內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急跌(見圖3),內地保險公司需要尋找其他投資工具作為替代品,例如在本港上市的內銀股等高息股。
5月初以來拆息低企 利港投資氣氛
李智穎表示:「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現跌至近1.7厘,因此內地保險公司亦需要尋找一些比較高息及相對穩定的投資工具作為國債的替代品,背景是在過去一至兩年內地保險公司發行很多產品均是保證客戶每年平均有2.5厘回報,而在目前10年期國債孳息率只有1.7厘的情况下,出現約0.8厘的缺口,於是內地保險公司唯有將更多資金投資於一些較高息及風險可控的資產,例如在本港上市的內銀股等高息股,這便是『北水』加快南下投資港股的原因。」
另外,5月初,在3個交易日內的香港和外圍市場交易時段,港元先後4次觸發聯繫匯率制度下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按機制從市場買入共167億美元、賣出1294億港元,帶動銀行體系總結餘從此前約450億港元,急增近4倍至約1740億港元。6月下旬至今隨着觸發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轉為買入港元沽出美元,令銀行體系總結餘上周五回落至約640億港元。隨着上述港元流動性的變化,1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上周五收報0.95893厘,比4月平均約3.65厘大幅下降。
李智穎分析,近月HIBOR急跌,便是港股向好的第五個原因:「1個月HIBOR由4月高位逾4厘跌至目前低於1厘,這對本港整體投資氣氛屬有利。」
特朗普對華政策多變 屬最大不明朗因素
上述李智穎分析支持港股今年以來向好的五大原因,理由屬相當充分,而投資最重要是向前看,關鍵是在今年餘下時間上述五大利好因素能否持續,抑或有何新的利好或利淡因素主宰港股後市。
李智穎強調,今年以來港股向好,首要原因是特朗普增加關稅及其他對華政策帶來的風險暫屬可控,故最大的不明朗因素是這些情况會否有變。
美或向華加徵30%至40%關稅 遠高英日韓
中美兩國貿易代表團上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新一輪經貿會談,中方代表團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牽頭,美方由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率領,這是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徵「對於關稅」以來,繼瑞士日內瓦和英國倫敦之後,雙方第三次面對面的高級別經貿談判。是次閉門會談後,中美雙方並未發布聯合聲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上周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透露,對中國加徵關稅暫停措施預計將由本周二(8月12日)再延長90天,以給予彼此更多緩衝和磋商空間。
李智穎估計,中國與美國未來幾個月繼續的貿易談判,未必如美國對其他國家般順利,最終美國或向中國加徵高達徵30%至40%關稅,比向英國、日本、韓國等貿易伙伴加徵的10%至15%關稅高。她續說,美國已落實向越南加徵高達40%轉口貨物關稅,這對中國貨品經越南再轉運至美國屬不利,指要留意美國會否也向印尼及馬來西亞徵收類似的40%轉口貨物關稅,指這暫時仍屬不可忽視的隱憂。
目前中國出口至美國產品中,其中一個關鍵領域是,向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國智能手機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上市公司提供零部件。李智穎認為,中國在全球智能手機以至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供應鏈上有很大競爭優勢,其客戶很難全部轉向印度或其他國家採購,但特朗普最終如何就此作出加徵關稅決策仍是未知之數。
美倘向華出口晶片增限制 不利中資科網
美國近年除了向中國加徵關稅,亦就中國擬向美國入口的高端晶片設有諸多限制。李智穎指出,暫時難以估計特朗普將如何處理此問題,但假如最終令中國難以向美國入口高端晶片,這會對中國整體互聯網股票以至發展人工智能(AI)的前景帶來不利影響。她表示:「我覺得仍然有很多問題暫未能看得通,只希望一些不利情况不會出現,卻很難期待有非常正面的利好消息。」
籲留意中資金融電訊能源公用等高息股
綜合上述分析,李智穎表示,瑞銀財富管理目前予中國股市評級為「中性」(neutral),認為須就此精挑細選,當中,科技股屬「吸引」(attractive) ,另亦建議留意金融、電訊、能源及公用板塊中的高息股。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