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抗生素非通殺 感冒亂服養出抗藥惡菌

【明報專訊】近日一個街坊急匆匆走進藥房,手持半盒已拆封的抗生素問道:「藥劑師,我咳了幾天,可以服這隻藥嗎?」作為社區藥劑師,對這種提問並不陌生,每逢轉季特別常見。季節交替,人體未及適應氣候變化,感冒咳嗽容易出現,不少市民即時想到使用抗生素,期望迅速痊癒。的確,抗生素屬於救命良藥,但不是萬能藥,若使用不當,後果堪虞。
要正確使用抗生素,需先了解其本質。抗生素是一類專門針對細菌感染的藥物,例如肺炎、尿道炎或傷口化膿。抗生素猶如細菌的「剋星」,能殺滅細菌或抑制其繁殖。不過,它對病毒毫無作用,例如感冒與流感多數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並無療效。抗生素並非萬能藥,亦非醫百病的靈丹妙藥。
每種抗生素針對特定細菌
每種抗生素針對特定細菌,誤用不僅無效,還可能令細菌變得更具抗藥性。舉例說,常見的青霉素類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主要針對革蘭氏陽性菌,例如鏈球菌引起的扁桃腺炎或肺炎球菌導致的肺炎。而喹諾酮類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則對革蘭氏陰性菌更有效,例如大腸桿菌引起的尿道感染。由此可見,抗生素並非萬能通殺,需經醫生根據感染病症及細菌種類下處方,方能對症下藥。若胡亂使用,不僅無助病情,還可能令治療難上加難。所以,明確病因是用藥的前提。
細菌剋星 對病毒卻無效
迷思1:感冒服用抗生素可加速痊癒?
不少人一有咳嗽、喉嚨痛或流鼻涕,便急欲使用抗生素,認為可加速痊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超過90%感冒與流感由病毒引起,例如鼻病毒或流感病毒,而抗生素僅對細菌有效,對病毒性感染毫無功效。這種誤用不僅無助病情,還可能令身體內的其他細菌產生抗藥性,增加日後治療難度。
感冒時,應多休息、多喝水。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可諮詢社區藥劑師,選取合適非處方藥以紓緩症狀,例如撲熱息痛(paracetamol)有助紓緩頭痛及減輕發燒,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可減少流鼻涕與打噴嚏,溴己新(bromhexine)則有助稀釋痰液、緩解咳嗽。
須完成療程 徹底消滅細菌
迷思2:症狀改善即可停用抗生素?
有些人見症狀緩解,便自行停藥,以為可以節省藥物。調查發現,7.1%最近使用過抗生素的市民未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主要原因是病徵好便停服了,其實大錯特錯!未完成整個療程,有些細菌可能未被徹底消滅,反而由於基因突變或產生對抗藥物的酶而增強抗藥性,日後復發更難治療。
剩藥留下次用很危險
迷思3:服剩的抗生素留待下次使用無妨?
不少人將服剩的抗生素保留,打算下次患病時再用,以為這樣既省錢又方便。然而,此舉實屬危險!首先,藥餘的出現意味着未有完成療程,已埋下抗藥性隱憂。其次,藥物過期後可能失效,甚至分解出有害物質,對身體構成風險。而最重要的是,每次感染的細菌種類或有不同,上次的藥物今次未必適用。胡亂使用舊藥,不僅無助病情,還可能掩蓋病因,延誤治療。
濫用強效藥 誤傷益菌
迷思4:抗生素愈強效愈好?
有人誤信強效抗生素效果更好,實則不然。使用抗生素講求的是對症下藥,例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對某些細菌有效,但對耐藥性細菌無用。濫用強效藥反而誤傷體內益菌,得不償失。
10%人或對抗生素過敏
迷思5:以為抗生素安全無憂?
不少人視抗生素為普通藥物,卻不知其潛藏的風險。事實上,約5%至10%人士可能對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產生過敏反應,輕則出現皮膚紅疹,重則呼吸困難,甚至過敏性休克。未經醫生評估便使用,後果可大可小。
總結:依醫生指示服藥 留意副作用
1.抗生素應在醫生診斷為細菌感染時使用,例如化膿性扁桃腺炎或細菌性肺炎,切勿自行判斷
2.嚴格遵循指示服藥,即使症狀改善亦不可擅自停藥
3.服藥期間需留意副作用,例如腹瀉或皮膚紅疹,若出現嚴重過敏症狀(如呼吸困難),應立即停藥並求醫。
最後要留意,服藥時避免飲酒,以免影響藥效或加重不適。若有疑問不妨諮詢社區藥劑師,社區藥劑師可協助檢查處方、解釋用法,確保用藥安全。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抗藥性擴散 有病無藥醫 (2025-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