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薛偉傑:璞璘科技付運首部納米壓印機 似較28納米國產光刻機順利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內地企業璞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PRINANO)日前宣布,公司自主設計研發首部PL-SR系列噴墨步進式納米壓印機,已在8月1日順利通過驗收,並交付內地的特色工藝客戶。這是內地首部半導體級納米壓印機交付客戶。這次設備交付是該公司在業務拓展和市場滲透方面的里程碑,標誌着該公司在高端半導體製造設備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亦是向納米壓印技術發明30周年致敬。

稱「初步實現20納米以下製程」

這個消息可說是重磅兼震撼,尤其是相對於上海微電子(SMEE)的28納米製程國產光刻機「吹風」超過5年,仍然好像霧裡看花,至今也未透露有沒有通過驗收和交付,與璞璘科技的新聞稿用字的「實牙實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不過,璞璘科技也未有透露很多重要數據,只是表示PL-SR系列噴墨步進式納米壓印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模板面型控制系統、納米壓印膠噴墨演算法系統、噴墨列印材料匹配,並搭配了自主開發的軟件控制系統,攻克了納米壓印膠的殘餘層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可以對應線寬在10納米以下的納米壓印工藝。此外,PL-SR重複步進壓印系統還可以滿足模板拼接的需求,最小可以實現「20毫米 x 20毫米」的壓印模板的均勻拼接,最終可以實現300毫米(12吋)晶圓級大面積的模板。目前,該款設備已初步完成記憶晶片的驗證。

周郁等發明相關技術 非佳能首創

不過,璞璘科技網頁上設備簡介顯示,PL-SR是至今唯一在國內已經初步實現20納米以下製程的高端晶片納米壓印工藝研發設備。這與新聞稿所說的可以對應線寬在10納米以下,看來有些矛盾,不知是否未有更新資料。

納米壓印(Nanoimprint Lithography, NIL)技術,可以應用於半導體製造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微影」(電路圖轉移)(Lithography)工序,被認為有潛力和現時最精密和主流的極紫外(EUV)光刻技術競爭。日本佳能集團(Canon)近幾年在這方面大舉投資,並在2023年10月13日宣布,推出已研發和測試多時的納米壓印技術半導體製造設備FPA-1200NZ2C,更加惹人關注。但原來,納米壓印技術並非由佳能發明,而是由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約瑟夫‧埃爾金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周郁(Stephen Y. Chou)在1995年發明。璞璘科技的共同創辦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葛海雄博士,早年在美國留學時,曾是周郁的學生,當時已參與納米壓印技術的早期研究。

到2003年,納米壓印作為一項微納加工技術,被納入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2009年,從事納米壓印基礎技術研發的美國公司Molecular Imprints(MII)曾經規劃將這種技術應用來製造32納米製程的邏輯晶片,但進展不及預期。據說是因為生產速度慢兼良率低,資金問題也成為掣肘。2014年,佳能收購了MII。但早在2004年,佳能已開始秘密研發納米壓印技術,只是一直秘而不宣。直至2014年收購MII,將它更名為Canon Nanotechnologies之後,才比較高調談及納米壓印技術。之後,佳能曾經找來日本主要的記憶體生產商東芝(在2019年改名為鎧俠Kioxia)合作,共同開發納米壓印技術。有說SK海力士在2023年已從佳能購買了納米壓印設備,正在進行生產3D 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測試。另外,三星電子亦有開發包括納米壓印技術在內的3至4種光刻機替代方案。

較適合製造記憶晶片

簡單來說,噴墨式納米壓印技術是先將壓印膠以極小的水滴般噴在晶圓表面,再將刻有晶片電路的掩膜(印章)壓在壓印膠上,來實現圖形轉移。然後,再通過加熱或照射紫外光,令印上晶片電路圖形的壓印膠固化。納米壓印工序只是用來取代光刻工序,之後的蝕刻、離子注入、薄膜沉積等標準晶片製造工藝是完全相容,所以能夠接入現有產業,不用完全推翻重來。不過,納米壓印技術的缺點是接觸式技術,那些掩膜不夠耐用。而且,在掩膜和壓印膠脫離的過程中,壓印膠可能會有殘留,又或會沾上些少微塵。因此,納米壓印技術比較適合於生產每層電路圖相近,以及容錯較高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或DRAM記憶體也可以。由於處理器等邏輯晶片的電路圖每層都有分別,故短期內難以使用納米壓印技術來生產。

對於璞璘科技向客戶交付首部PL-SR系列噴墨步進式納米壓印機,筆者的感覺是審慎樂觀。但亦要明白,它向客戶交付納米壓印機,不等於客戶即時用來生產晶片,可能需要相當時間的測試和試產。筆者認為,若在未來一年內,內地的記憶體生產商能夠以該款納米壓印機生產出14納米製程或以下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或DRAM記憶體,已算很成功了。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技術取勝:招行48元具承接力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