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聞正聲:基孔肯雅熱與新冠無可比性 科學區分共築傳染病防線

【明報文章】香港近日接連錄得基孔肯雅熱的輸入個案,雖然暫未有數據顯示在香港的白紋伊蚊身上帶有相關病毒,或出現本地傳播個案,惟特區政府沒有怠慢,全方位做好應急準備工作。針對傳染病做好應對措施,固然是特區政府的應有之義,而市民亦應該做好個人保護,及採取防蚊滅蚊措施,預防受到感染。
基孔熱藉蚊叮傳染人類 不會「人傳人」
基孔肯雅熱至今已在110多個國家被發現,而近期在全球多地及香港鄰近地區(包括廣東省),錄得案例急升。有部分市民一聽到有傳染病出現,就對基孔肯雅熱或會在港傳播有所擔憂。而筆者發現有個別報道,有意無意間將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措施,跟早幾年新冠病毒的抗疫情景拉上關係,這種手法非常值得商榷。
事實上,基孔肯雅熱和新冠病毒雖同為傳染病,但兩者幾乎沒有可比性。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能經由觸摸受污染的表面或物件,及短距離氣溶膠或空氣傳播。基孔肯雅熱則是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不會發生「人傳人」。
而就染病後的嚴重性而言,雖然新冠病毒經歷數年不斷變種後,現時「毒力」已比疫情初期的Alpha和Delta變異病毒株明顯減弱,但對高危群組仍具一定危險性,這亦是特區政府至今仍鼓勵高危群組定期接種疫苗額外加強劑的理由。相對而言,感染基孔肯雅熱的患者,主要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惡心、疲倦和出現紅疹。雖然個別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惟一般情况症狀只會持續數天。基孔肯雅熱導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跟患者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
由此可見,新冠病毒與基孔肯雅熱在傳播途徑、嚴重性和死亡率等各方面,均沒有可比性。但由於基孔肯雅熱具傳染性,特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
全城共同努力防傳播
事實上,基孔肯雅熱屬可防、可控、可治,亦看到特區政府從這幾方面部署。為了應對有機會增加的輸入個案,以及出現本地傳播的風險,政府不同部門近期採取多項不同措施。舉例而言,衛生防護中心港口衛生科在各個口岸加強巡查和派發宣傳單張,為抵港者做體溫篩查,並為發燒或出現相關病徵的旅客做健康評估,在有需要時轉介他們到醫院跟進。衛生防護中心亦已發信提醒醫生,為臨牀症狀符合基孔肯雅熱的患者安排檢測,不論其旅遊史。有關做法能夠盡早識別基孔肯雅熱患者,安排合適治療,更能夠避免病患者受蚊子叮咬,而有機會出現傳播。
衛生署長林文健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也表示,已大幅提升公共衛生化驗所的檢測能力,每日可處理數以百計樣本,一般而言約4個小時內有檢測結果;亦與醫管局及不同私營服務提供者協作,以確保即使在嚴峻情况仍可應付檢測需要。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及防止蚊子繁殖。就此,負責滅蚊工作的食物環境衛生署在發現感染個案後,會隨即做病媒調查,並在個案病人的住所及於病發後曾到訪的地點,做密集式霧化處理工作,以殺滅成蚊;及清理積水和施放殺蟲劑,以防止蚊子滋生等。
現時,食環署定期於部門網頁公布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並聯同有關部門及持份者,就蚊患情况較高的地點開展密集且具針對性的控蚊工作。該署亦加強社區的公眾教育和資訊發放,通過新聞公布及社交媒體,盡快發放最新的誘蚊器指數,使更多市民可以更快掌握蚊患情况。
特區政府持續增強防控措施,應能夠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熱於本地傳播。但預防該蚊疾,不單是政府的責任,香港市民也必須同時做好個人及家居保護措施,避免基孔肯雅熱在香港「落地生根」。就此,準確的資訊發放,確保大眾不會輕視基孔肯雅熱對市民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同時又不會引發社會恐慌,非常重要。至今,特區政府就此的拿揑實屬得宜。筆者相信,在社會齊心攜手努力下,香港定能成功預防基孔肯雅熱的傳播。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