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潘學智:軟宣傳勝過硬口號 讓香港講好中國故事

發佈於

【明報文章】西方主流媒體敘事單一化,將中國形象扭曲成局限於意識形態對抗的刻板印象,導致外國民眾對中國多有誤解。全球地緣格局急速轉變,更加劇中國文化輸出與傳播困境。根據《環球時報》統計(註),八大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是正面報道的2.7倍。鋪天蓋地的反面輿論,結合社交媒體演算法,構築重重疊疊的信息繭房,使中國向外傳遞的聲音持續被邊緣化。

中國內容輸出 有流量欠內涵

與此同時,隨着各種科技推陳出新,各國爭奪媒體話語權的形式徹底改變。TikTok近年在海外爆紅,短片、直播、購物平台一體化趨勢銳不可擋,成為外國青年的娛樂陣地。2024年,美國青年於TikTok每日在線時間達到76分鐘,顯示中國主導的國際傳播平台,累積了堅實的用戶群眾基礎。

不過,內容策略卻深深陷入「重形式,輕內涵」的誤區。除了近年內地有意識推動的「ChinaTravel挑戰」之外,TikTok主流內容仍以變裝、跳舞、吃播等無養分內容為主。這些內容固然討好「下沉市場」,但卻使娛樂化浪潮淹沒了文化輸出的使命。

歸根究柢,不論是Vlog(影片網誌)還是直播,都只是表現形式,也只是容器;真正影響國際傳播的,是容器裏面承載的是中藥藥膳、國酒茅台,還是干邑洋酒、可樂汽水。

因此,我們實際上要改變的,是平台優勢下敘事空心化的缺陷。「ChinaTravel挑戰」同樣是利用了Vlog表現形式,但內容卻是利用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邀請海外旅行博主體驗中國旅遊,其中一條影片通過展現深圳電競及創科園區,成為站內的「流量密碼」。可見這場「中國特色挑戰」,深深烙下了吸引外國遊客來華的文化記號。同理,如果「變裝挑戰」的主角不再是日本動漫人物,而是國潮動漫中的哪吒、悟空,「舞蹈挑戰」變成中國舞裏的技巧,吃播的食物換成中國各民族特色美食,定能夠令觀眾模式有所轉變。

港人創作 獲海外好評

中美關係轉入戰略競爭,香港的多元形象同樣受到西方媒體刻意弱化。政府主導的傳播渠道容易適得其反,引起海外受眾疑心,將軟性文化推廣看待作「政策宣傳工具」。

對比兩個專注於宣傳香港的官方YouTube帳號,「BrandHK」轄下「Brand Hong Kong」的影片內容,以香港風景及概念配圖配合標語式宣傳為主,截至目前發布影片數目逾1500條,訂閱者僅6600名,而觀看量破百萬的影片只有7條。由「Discover Hong Kong」主理的「HONG KONG」,則以香港旅遊玩樂景點及人物故事為主線,發布影片數目未達到「Brand Hong Kong」的一半,僅550條,卻有9.5萬名訂閱者、兩條影片破千萬觀看量、40多條破百萬觀看量影片。

由此可見,受眾更偏好具故事性與生活中的內容。單純陳述數據和優勢,遠不如軟性文娛的宣傳效果。

展示祖國山河的藝術作品,繼而深受海外好評,早有一例,更是由我們港人操刀——2019年香港導演高志森執導的紀錄片《世界看寧夏》,以介紹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莊及其出品為主題,結合寧夏的生態保護、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在美國城市衛視、Dish Network、YouTube等多個平台播放,更榮獲2020年中美電影節中華文化傳播力獎。

其實,香港人最適合以初窺祖國的驚艷視角,加上對海外觀眾口味的理解,避免公式化和口號化,將中華文化元素轉化為外國人能夠沉浸其中的生活劇本。

資助融合媒體 激活民間創意

借助國家已經發展起來的平台優勢,香港應活用文創產業發展處的現有資助體系,開拓更多元化的「講好中國故事」融媒體作品資助計劃,除傳統大銀幕電影,考慮在今時今日已逐漸成為主流的其他創作形式,例如系列短視頻、AR/VR(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作品、遊戲等,以啟動資金為誘因,鼓勵香港藝術家投入創作。

這些電影以外的創作形式,在國際上俯拾皆是,例如牛津樹(Oxford Reading Tree)兒童讀物的China Stories系列,通過互動點讀技術,在有聲繪本上生動還原毛筆書法、舞龍舞獅等中國傳統元素。又例如電子遊戲Cyberpunk 2077,在遊戲世界建模中,以香港九龍寨城為靈感,對弘揚祖國和香港的獨特風貌有所建樹。

由此可見,香港應跟上全球文娛趨勢,持續拓展以「講好中國故事」為題的藝術作品資助範圍,並以文化、娛樂與教育為切入點,將中國元素滲入生活化場景中,以此為主題開展更多藝術創作,推向國際。

香港應善用獨特優勢

打破語言與文化隔閡

一場顛覆傳統資訊接收模式的傳播革命,正在上演。國家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目的是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香港不僅肩負傳遞國家價值的使命,更應善用其獨特的文化交匯優勢,透過生活化、娛樂化、教育化的創意內容,打破語言與文化隔閡,促進中華文化的全球輸出。

從短視頻到沉浸式體驗,從地方故事到國潮美學,香港可憑藉其創作自由與國際觸覺,激活民間力量。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夠真正成為中國故事的國際講述者,使外國觀眾在共鳴裏理解中國。

註:”GT investigates: Negative reports about China in Western media seen a recent decline, has China changed or Western media changed?” 27 Feb 2025.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助理所長、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潘學智]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