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南京照相館》對焦真實而非仇恨

【明報文章】最近,影片《南京照相館》在內地叫好又叫座。據悉該片將陸續在香港、北美、東南亞等地上映。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幾個平民冒生命危險保存日軍暴行照片的故事,引發海內外對那段血色歷史的追思。
國際專業電影平台IMDb網站的高讚評論稱,這部電影是對受害者的莊嚴紀念,是必看的歷史和正義之作。對廣大中華同胞而言,南京大屠殺是一道永恒傷疤。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展開長達6周的燒殺淫掠,造成至少30萬國人遇難。撰寫《南京大屠殺》一書的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因為長期觸探這段至暗歷史,加之日本右翼勢力騷擾,最終精神崩潰自殺。這段歷史對後世之人尚且如此難以承受,足見侵華日軍之殘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記重創。
正如《南京照相館》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所指,這部影片首先立足於歷史鐵證之上。近年來,愈來愈多侵華日軍官兵拍攝的照片被發現;而影片的故事原型,正是當年南京的照相館學徒羅瑾。羅瑾在冲洗日軍膠卷時,冒死保存了16張暴行照片,並裝訂成冊,後由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成為戰後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的鐵證。2015年,這本相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電影跳出情緒宣泄
着眼戰爭和平人性
相較於血淋淋的歷史影像資料,《南京照相館》的敘述視角頗為克制。影片導演申奧對媒體談及創作理念時表示,不把鏡頭直接對準暴行、血腥,不以此當噱頭販賣情緒。因此在影片當中,鏡頭沒有直接對準日軍對女性的施暴場面;諸如日本兵摔死嬰兒等暴行,被置於畫面後景,焦點則對準前景主角的反應。但觀眾仍能夠從視覺語言的留白和演員精湛演技中,感受到日軍的殘暴。比如,片中一名女主角給日軍唱戲歸來,她用表情及肢體語言,淋漓傳遞了她被凌辱的事實。
在血流成河的歷史面前,《南京照相館》跳出了以血腥宣泄情緒的路數,着眼於追問戰爭何以發生、和平怎樣維繫,以及人性如何不被黑暗吞噬。在筆者看來,影片對日本法西斯偽善的揭露,是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線索。片中的日本軍官,一邊手書「仁義禮智信」,一邊下達殺戮命令;而作為主角的日本攝影師,同情死人堆裏倖存的小狗,以「朋友」稱呼為他冲洗照片的中國人阿昌,卻在阿昌利用價值結束後漠然下殺手。
進而言之,當年日本以「大東亞共榮」之名義侵略亞洲各國,正是偽善之集大成。偽善之下的暴行,比暴行本身更可怖,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更大——因為藉由偽善的外殼,暴行被合理化,無從被糾正和反思。於影片和真實歷史中,日本法西斯都竭力掩蓋犯下的暴行。他們深知,一旦偽裝被揭露,所謂「日本帝國的榮光」將轉瞬成為灼燒他們的地獄之火。
盼日本直面歷史 與鄰國重建信任
在《南京照相館》中,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是真實與偽善的搏鬥,更是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影片嘗試傳達:和平需要維護,而破除偽善、直面真實,才能夠通往和平之路。放眼戰後現實,近80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一直試圖抹煞侵華歷史,包括否認南京大屠殺。某種程度上,這亦是偽善的延續,是對人類和平的潛在威脅。對此,日本乃至世界民眾必須保持警覺。
二戰是人類文明的浩劫。就此而言,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記憶,更是全球記憶。然而,在美國和西方主導的戰後秩序及歷史敘事中,南京大屠殺長期被忽視。如今,中國人拍攝《南京照相館》這類影片,正是為激活塵封的真實歷史,對抗遺忘和偽善,並通過銘記歷史教訓,啟示未來和平。筆者希望日本能夠直面歷史,不再用「受害者敘事」來逃避戰爭責任,如此方能夠與亞洲鄰國重建信任。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