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尹瑞麟:聚焦財政儲備 政府應設KPI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最新財經數字顯示,今年6月底,政府財政儲備降至5603億元,較去年同期6145億元,減少了542億元。還有,這數字已計入過去3個月發債所得的451億元,否則,過去一年政府財政儲備減少了近千億元。再者,若將視線拉遠一些,2017年當陳茂波就任財政司長時,政府財政儲備11,029億元;2022年特首李家超上任時,是8479億元。以「拾級而下」形容過去不足10年的財政儲備勢頭,絕不為過。

公共財政的「非顯性負債」

如何衡量當前的5603億元儲備是多還是少?一個最直接的對比是,財政儲備是本港歷年積累的財富,5603億元儲備不足以支付未來10年退休公務員長俸開支,後者預計為5660億元(見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附錄)。這個對比,相信足以讓政府及市民對財政儲備提高關注。

除公務員退休長俸之外,目前公共財政另一重大「非顯性負債」,是政府為應對疫情及其經濟後遺症而先後推出的「中小企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和「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的壞帳。這兩個特惠貸款,於2023至2024年間先後結束,總貸款額分別為1439億和46.6億元。據今年6月按揭證券公司執行董事鮑克運在金管局網頁「匯思」欄目撰文,兩項貸款於今年5月時的「累計壞帳率」分別為15.6%及19.3%。

該文預測,鑑於「借款企業和人士有一段時間受疫情嚴重影響,財務狀况較不理想,加上香港經濟仍面對具挑戰性的外圍環境,壞帳難免會進一步增加」。

再者,步入下半年,香港經濟一如所料,不少經營多年的餐飲業和實體店舖相繼結業,更有被指「無良」的東主,結業後將遣散員工的責任推給「破產欠薪保障基金」。該基金去年批出4671宗申請,較2023年增近32%;而今年首5個月已批出2191宗。

相較GDP 儲備更值得關注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表示,他上任以來改變了政府文化,強調「以結果為目標」,並稱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估計會有2%至3%增長。同時,財政司長在另一場合表示,本港GDP連續10個季度保持增長,一改頹勢。對此等看來亮眼的GDP增長數據,市民能否照單全收?

就以過去兩年GDP(以當時市價計算)為例,2024年香港GDP總值31,750億元,對比2023年增加了1916億元(同樣,2023年對比2022年,GDP增加1745億元)。但這GDP增長數字,與年內分別發債所得的1300億、725億元相若。換言之,將年內發債所得,投入到香港實體經濟,分別拉動了GDP增長約4.1%和2.5%。也就是說,支撐着本港GDP增長和小部分經常開支的,是年內發債。因此,聚焦財政儲備變動,並將其是否有所改善,列為政府KPI(關鍵績效指標),當下實屬必要。

歸根結柢,財政儲備的多寡,決定香港投資未來的能力,是我們的「底氣」和財政實力所在。同樣面對龐大財赤的美國政府,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伊始,隨即成立政府效率部,致力裁減冗員、減少浪費性的支出,並消除不必要的繁文縟節。這種大刀闊斧改革,是否值得香港參考?

期待公布「新型工業發展方案」

《明報》早前報道,今屆政府為進一步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在既有的應用科技研究院、生產力局之外,新設3個研發院,分別聚焦微電子(正設立兩條第三代半導體生產線)、人工智能(政府數字辦正制訂具體計劃)、生命健康(正邀院校提交項目建議書);對於後兩者,政府更總共預留70億元。故此於不久將來,香港在目前多間大學的科研基礎上,還擁有5所大型公營研發機構。這些架構重整,本身或許有合理性,但更基礎的是,這些研發院將如何配合和推動香港產業發展,不致陷入「為科研而科研」之局面。

在此意義上,筆者期待特首盡早發表已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到將制定的「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因為其內容直接指導着上述研發機構的重點,衡量科研項目的投放是否合宜。

第二,回顧特區成立28年來,歷任特首和歷屆政府都投入不菲資源推動創科發展,但我們用以衡量其成效的標準KPI又是什麼?就以去年施政報告為例,衡量「壯大創科產業發展」的指標是:2025/26年度內向立法會提交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方案,引導市場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及2025年內籌備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吸引海內外具豐富經驗的專業初創企業服務機構在港建立加速器基地。

嚴格來說,展開諮詢工作也好,預留多少基金也好,都是屬於追求「壯大創科產業發展」目標的工作和進度。值得反覆追問和有待明確的是,究竟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最終績效?

或許可嘗試以若干事例來說明衡量最終績效的標準,例如每年有多少家本地創科企業,於政府上述措施的參與和協助下成功上市?又或者通過政府協助,每年有多少個本地科研項目獲授專利,及其帶來的經濟收益等?換言之,政府提倡「以結果為目標」,無疑帶來了新風,惟施政方略於執行時可能存在改進空間,有待發掘、完善。

應對經濟困境 訂客觀全面評估

正當特首就準備新一份施政報告諮詢公眾的同時,上月底財政司長陳茂波代表政府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作為一份外宣性質文件,這無可厚非,惟對於應對香港當前經濟困境、尋找出路和方向,意義可能不大,香港真的盡是優勢和潛力?

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發表了《通商白書2025》,指出新加坡近年在「通訊、電腦及資訊的服務業出口」增長秀麗,其在亞洲儼然扮演着愛爾蘭對於英國及歐盟的類似角色。顯然,相對不少跨國服務商對香港的消極取態,新加坡是獲益於亞洲地緣政治轉變。星洲最近更表示將發展海底數據中心,這不僅是其「對當下資源限制的回應,更是數碼經濟長期戰略的前瞻部署」。

西諺有云「誠實才是最佳策略(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為應對當前本地經濟困境,包括餐飲業結業潮、房地產不振,一套客觀和全面的評估,與「說好香港故事」同等重要。將財政儲備列入重點KPI,有助市民和政府聚焦情况的迫切性、評估措施的實際需要,及按自身實力排列各項措施的優次。

作者是前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曾長期任職國際政府組織、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尹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