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子毅:香港隨筆:兩餸飯熱潮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若有留意新聞,今年不難聽到酒樓的結業報道,不止市區老牌酒樓,亦有街坊酒樓頂不住要結業。另一邊廂,最近行政會議召集人化身兩餸飯店員,體驗打工仔生活。不難發現,不少酒樓晚市冷冷清清,兩餸飯店就大排長龍。飲食業生態正處於調整期,有的突圍而出備受市民熱捧,有的則身處困難期掙扎求存。

兩餸飯優勢

市民生活基本圍繞「衣食住行」4個大字,兩餸飯店愈開愈多,筆者觀察其有兩方面原因贏得市民追捧:

(1)價格取勝。還記得以前有電視台節目會定期做「100元三餸一湯」系列,以反映通脹變化。隨着物價上漲,有關系列報道已銷聲匿迹。反觀,現時有個別地區的兩餸飯低至30元有交易。在今天物價環境下,100元可以有3個飯盒的購買力,無法否認是實惠之選,隨時便宜過自己煮。同時不用花時間買菜煮飯,甚至不用洗碗,對打工仔女而言節省不少精力。

(2)靈活搭配及便捷。兩餸飯以自助選餐形式作招徠,款式選擇多,視乎店舖大小,一般最少都提供逾十幾款菜式。除了傳統的廣東口味,筆者亦發現有店家提供川湘菜,務求迎合不同口味需要,市民可按喜好選擇。減肥人士、健身人士、「食肉獸」、茹素者,甚至是內地遊客都可以選擇他們所好。也因為兩餸飯提前備餐,人力配置相對簡單,除廚房外,店員專注夾餸或收銀;即使出現排隊人龍,整體效率仍高,市民可以接受。

衝擊傳統餐飲業

隨着兩餸飯店愈開愈多,無法避免對本港傳統餐飲生態有所衝擊。兩餸飯以外賣為主,人力配置及租金佔比上,與傳統餐廳比較有優勢。以茶餐廳為例,人力資源包括廚師、樓面、水吧、洗碗、收銀等;由於以堂食為主,兼顧外賣,對經營面積有一定要求。又以酒樓為例,人力需求和分類就更多,經營面積要求更大,換言之人力成本和租金壓力也更大。

回到兩餸飯,店員圍繞廚師、夾餸師傅、收銀員,人手和分工需要較低;加上主要做外賣,舖位面積要求不高。除了價格和選擇優勢造成市民熱捧,人力配置和租金佔比,也是兩餸飯在今日消費模式下突圍而出的優勢。

上月有個工作日的晚上,筆者與家人到沙田某屋苑的街坊酒樓晚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包括筆者在內,酒樓大堂整晚只有3張枱有食客;就算加上包廂的客人,當天晚市經營情况相當慘淡。有經營街坊酒樓的股東曾吐苦水:租沙田某屋邨商場的酒樓,面積約8000方呎,每月租金近40萬元。面對食客減少、飲宴減少,這個呎租令街坊酒樓持續面對虧蝕壓力。經營者一直希望了解房委會在合約期間有沒有減租機制,以便有機會達至收支平衡。據了解,除了疫情期間,房委會沒有相關先例。

最近,除了節流,不少酒樓都尋求增加收入的方法,例如提供「放題」、晚間茶市等主題作招徠;也有連鎖酒樓在門口設立兩餸飯專區,參與兩餸飯熱潮,反映港人靈活求變的一面。

盡早探討「超前部署」

本屆政府的施政理念以人為本,強調「以結果為目標」。在行政主導思維下,房委會作為公營機構,可考慮探討屋邨商業舖位的租金彈性機制;食環署在牌照收費上,都可考慮能否有檢討空間。政府發揮帶頭作用,一時的讓利或變通,可能會令酒樓、茶餐廳等飲食業界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最後,兩餸飯固然有優勢,亦備受今日消費模式追捧。但受到嶺南文化薰陶,「一盅兩件」、「得閒飲茶」、「3點下午茶」是我們文化的延伸。對於一連串食店和酒樓的結業潮,相信市民觀感上都是以惋惜為先。

飲食作為文化延伸,不單是港人回憶和生活習慣,也是旅客來到這座城市的印象之一。香港素來有美食之都美譽,飲食業如何百花齊放,關乎市民的口福,也關係到如何令旅客留下美好印象。怎樣在支持實惠選擇的同時,又可以維持本港多元和有品質的飲食文化,筆者支持政府盡早探討「超前部署」。共勉。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子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