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中大威院跨科極速手術 救急病孖胎孕婦保三命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一名懷孖胎25周孕婦去年6月急性主動脈撕裂,中大醫學院與威院組成的跨專科團隊在不取出胎兒下,為她做主動脈根部置換術修補主動脈。團隊在孕婦入院1.5個小時後已完成緊急會議,制定治療及應急計劃、4小時後開始手術,更將一般需7至8小時的手術縮短至約4.5小時,孕婦術後6周誕下雙胞胎,三母子平安。團隊形容個案非常罕見,「香港20年得呢一宗」,報告已刊登在國際心胸外科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懷雙胞胎的36歲陳女士無心臟病史,去年因胸口對上近頸部位置痛、呼吸不順送威院,其後血壓降低,檢查證實為急性A型主動脈撕裂,需立即做修復手術。她憶述「有好多醫生,話要簽手術同意書、即刻做手術」,才意識到情况危急,當聽到胎兒有兩三成死亡率時,「好無助,最大希望就係兩個BB可以安全健康」。

胎兒未滿26周生存率低 留母體續動刀

中大醫學院及威院的心胸外科、婦產科、麻醉科醫生組成跨專科團隊救治。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兼威院婦產科榮譽顧問醫生潘昭頤指出,對於妊娠期主動脈撕裂,通常懷孕滿26周會先取出胎兒再做手術,而小於26周胎兒在此情况取出的生存率低,醫生一般先修復主動脈後再生產,但胎兒有兩三成死亡率。考慮到孕婦和胎兒狀况,團隊決定保留胎兒在母體,利用心肺體外循環機輔助做手術。

入院4句鐘即施刀 8小時手術縮至4.5

陳女士的主動脈撕裂影響到主動脈根部,令手術再添難度。主刀醫生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兼威院心胸外科主任黃鴻亮說,此類手術一般需7至8小時,今次個案十分危急,手術時間愈長,心衰竭等併發症風險愈高,跨專科團隊合作「減少不必要動作」,並利用混合生物心瓣及人造血管,代替傳統大血管分件縫合式,節省逾15分鐘心臟停頓時間。最終僅用4小時35分鐘完成手術。

用心肺機「反傳統」不降體溫 免危及胎兒

爭分奪秒外,團隊亦採取多項措施力求保住孖胎。黃鴻亮說,手術期間需應用心肺體外循環機替代病人自身心肺功能,傳統會降低病人體溫,但胎兒易因低溫症或心臟驟停有生命危險,最終團隊決定不為陳女士降溫,繼續維持循環,並定時進行胎兒心臟超聲波,笑言當時團隊稱呼孖胎為「左下B」和「右下B」,「呢個係佢哋乳名」。

孕婦主動脈撕裂風險高常人3倍

威院麻醉、痛症及圍術期醫學部門副主管兼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黎敏玲稱,團隊將陳女士身體向左傾側,避免下腔靜脈受壓迫,再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亦留意血壓、心臟、體溫,並設最低數值,「低過就要糾正番」。

潘昭頤說,急性主動脈撕裂雖罕見,但孕婦心臟體積倍增等原因,出現主動脈撕裂風險是常人4倍,有大動脈病變及家族病史則風險更高,提醒孕婦若出現胸痛應及早求醫。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先例少 主刀:香港精神諗新法助己助人 (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