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內地7月新增貸款萎縮 20年首次

發佈於

【明報專訊】人民銀行公布7月內地金融統計數據,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萎縮499.3億元(人民幣,下同),為2005年7月以來首次,顯示當月的還款金額多於借貸,差過市場預期增長3000億元。人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隨即發表評論,表示近期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銀行減少虛增空轉貸款、中小企欠款獲結清降低其貸款需求,單月貸款數據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和金融支持經濟的力度,認為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

官媒:不宜過度炒作單月波動

截至7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68.51萬億元,按年增長6.9%。7月住戶貸款萎縮4893億元,與按揭相關的中長期貸款減少1103億元,企事業貸款增603億元,主要來自短期票據融資增8711億元,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均呈收縮。《金融時報》引述業內人士指出,貸款增量有季節性影響,部分銀行人員因業績考核壓力,將信貸前置到6月完成,而6月底企業結算也是資金流動高峰。7月底貸款餘額明顯高於名義GDP增長,反映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

《金融時報》文章又指出,銀行經營從「比增速」轉向「比精準」,擠出虛增空轉貸款,加上車企等行業清理拖欠帳款或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階段性下降,亦影響單月貸款數據。文章認為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更難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宜更多觀察社融規模、M2等更全面指標,社融包括貸款、債券、股票、非標(非標準債權 )等廣泛融資渠道,更具分析價值。

人行同時公布,7月社融增量1.16萬億元,低於市場預期1.63萬億元,主要靠政府債券淨融資增加1.24萬億元帶動,企業債券同期淨融資2800億元,向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則萎縮4300億元。7月底社融存量按年增9%。同月底廣義貨幣(M2)餘額按年增長8.8%,狹義貨幣(M1)餘額按年增長5.6%,均高於市場預期及6月增速。大新金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認為,7月數據並非顯示內地經濟情况大幅轉壞,但反映不論私人或企業的貸款意欲均不強,個人貸款受房地產市場疲弱影響,企業對內有產能過剩、對外則有關稅憂慮,不敢增加融資擴充業務,而是減少債務負擔降低經營風險,即使人行在5月減息,亦未能刺激信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