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郭家衛:經濟復蘇得來不易 開拓新產業促就業

【明報文章】前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早前於《明報》撰文討論香港經濟現况,引發社會議論本港是否正經歷「無就業復蘇」。有經濟學者認同歐的觀點,亦有評論認為現時失業率只是微升,斷定已出現「無就業復蘇」是言之尚早。
「無就業復蘇」(jobless recovery)是源於1990年代的經濟概念,指經濟衰退後GDP(本地生產總值)明顯恢復增長,但復蘇沒有帶動就業。有經濟學者認為GDP恢復增長,惟失業率未下降,是與香港經濟轉型、貿易戰影響出口及轉口業務有關。香港消費市道疲弱,受價格剛性(price rigidity)現象影響,企業人力資源和租金成本高企,導致價格調整慢,令市民感到餐廳人手不足、收費貴但食物質素不高,減低消費意欲。
有指本港經濟現况可歸納為兩大因素:一是帶動復蘇的金融業,從業員只佔總就業人數約7%,飲食業和零售業則不斷萎縮,不但未能直接受惠,也未見間接的「滴漏效應」;二是AI(人工智能)取代部分職位,尤其是基層職位。而內地企業進軍本港,令本港中小企進一步受壓,帶來轉型和重構壓力,甚至有機會令飲食、零售業倒閉潮惡化。
另一方面,有評論認為將現時失業微升的情况扯上「無就業復蘇」是缺乏理據:飲食等傳統行業失業率上升,但金融、旅遊、新興行業呈增長趨勢,加上正值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難免增加就業市場壓力;以「無就業復蘇」論放大短期結構性的挑戰,忽視就業市場整體韌性與增長動能,是背離數據與現實。
需注意就業狀况
免陷無就業復蘇
筆者認為,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在地緣政治不穩、關稅戰、本港經濟轉型等背景下,經濟仍呈復蘇勢頭,已是得來不易。香港是否正經歷「無就業復蘇」,仍眾說紛紜,惟GDP明顯增長卻是不爭事實,這有賴政府近年實施的有效經濟政策。例如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多元經濟等政策。早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媒體提到政府全力「拼經濟」,官員多次外訪招商引資,截至上月底已有逾150萬間本地公司註冊,非香港公司有逾1.5萬間,兩者均創歷史新高。而自2023年至今年7月,投資推廣署共協助超過1300間企業於本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入1740億元首年直接投資,並創造逾1.9萬個新職位。
失業率雖然只是略為回升,但也需注意就業情况,避免香港長期陷入「無就業復蘇」。以美國為例,由1991年開始的3次經濟衰退結束之後,均出現「無就業復蘇」;2007年開始的經濟衰退,總就業人數更要在76個月後才恢復衰退前的水平(註)。特朗普兩度當選總統,也是跟美國勞工階層生計困境有關。而他發動關稅戰,其中一個目的更是務求製造業職位回流美國本土。
冀制訂政策應對經濟轉型
要避免產業過度集中金融業,特區政府可繼續現有強調創科、發展生物科技產業以拓展新經濟增長點的政策;同時應拓展新產業,例如銀髮經濟。內地企業進軍本港,雖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推動行業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但卻會加劇本港中小企面對的競爭。故此,政府應扶持受影響的勞動力密集行業,例如飲食、零售業等。面對AI將取代部分職位,我們需擁抱AI、機械自動化等大趨勢,政府需在教育及就業再培訓多下工夫,使相關就業群體具備新工種所需的技能。
新一份施政報告下月公布。筆者期望政府能鞏固得來不易的經濟復蘇成果,並制訂政策應對經濟轉型及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避免香港陷入「無就業復蘇」困境。
註:Rick Newman, “After the recession, beware the ‘jobless’ recovery”, March 18 2020.
作者是公共政策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家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