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懸崖上歌唱生命——演員陳書昕的功課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夜色是陰冷/內心亦冰冷/從過往疑疑惑惑之間/終於心淡」婚服紅艷,面色灰白,陳書昕登上《大狀王》舞台,唱響《懸崖》,道出楊秀秀的絕望。歌聲響起時,她必須同時做兩件事——既要精準踩入歌曲的節拍,又要令觀眾相信台上角色正站在生命懸崖。陳書昕感嘆,音樂劇如此特別,情緒與技巧缺一不可,「容錯率好低,好多事已經固定要發生。如果不小心,錯過就是錯過,沒有方法去補救」,似命運,似緣分。

欣賞音樂劇,觀眾眼中是期待,演員心中卻多了緊張。陳書昕笑言,儘管反覆排練,但初登舞台那幾場,仍會緊張到走音,「觀眾一定有聽見」。對於演員而言,出錯並不稀奇。演電視電影,講錯對白可以NG;演話劇,不小心忘詞也可以「在舞台上行吓、望吓,或者重複之前那句對白,直到你找到方法補救——觀眾仍然會發現,但至少在舞台範圍內,你可以嘗試做一些事去改善」。但音樂劇無法補救,「如果一首歌中你入錯位,沒辦法補救,只可以move on」。

「有時你需要好冷靜地去處理唱的內容,需要好多技巧;但在心裏,你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將感情擺入歌中,不然就變成了只是唱歌,而不是音樂劇。」陳書昕說,音樂劇是音樂也是戲劇,平衡技巧與感情,是演員的功課。例如《大狀王》中的《懸崖》與《傾聽》,前者唱出秀秀寧死不向命運屈服的決心,後者則要訴說對兩位死者的懷念,「這些好沉重、好悲痛的情緒,怎樣才能和歌聲擺在一起?」她認為首先要處理技巧,「確保音準節拍都正確,高音也上得去」;確保音準無誤,再將情緒層層疊加,「兩者要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傷害、互相拖累」。

《懸崖》唱畢,秀秀卻未死,而是與方唐鏡、宋世傑共同走上追求正義之路。一路輾轉,恍如一場大夢;夢醒後,只留她一人,執筆將故事寫下。陳書昕在記憶裏寫下了去到內地巡迴演出中的兩個日子:7月13日、7月16日。「我不知道那兩場演出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我感受到那是個分水嶺,那之後3個演員之間的連結前所未有的強」。台上人的默契,台下觀眾亦看見。陳書昕笑說,有觀眾寫下觀後感,說那兩場演出後,三人彷彿成為「命運共同體」。在她眼中,這正是音樂與戲劇的奇妙之處,「無形中,突然就會發生強烈共振」——就像那首《傾聽》,「有種刻骨銘心/往日難明白究竟/今日/等你再傾聽」。

文:王梓萌

IG:@fridaymingpao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文化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