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東京】對不起我的抱歉

【明報專訊】兒子十十從學校帶回來一棵一米高的牽牛花,其中一份暑假功課就是要記錄它的成長。十十在工作紙橫線上寫上了「ごめんね」(對不起)。牽牛花可長得很好,為什麼要道歉呢?他答要它在這裏成長真抱歉。我想要讓他想到這裏,我也真抱歉。
對了,我這七年來的最大分別,可要數上道歉的次數了。井生日常基本上都在說「ごめん我買了什麼」、「ごめん我丟了什麼」、「ごめん我先出門」之類。他的母親更誇張,「ごめん不讓我洗碗」這句曾讓我摸不着頭腦要怎樣接下一句,說「謝謝」還是「不」也怪怪的。耳濡目染久了,我也開始變得總是東ごめん西ごめん,甚至覺得太多了,應掙脫歉疚的綁架。
日本人歉疚的文化源自神道。神道核心「八百万の神」認為自然萬物皆有神靈存在,草木石川、工具物件皆有靈,因此人與自然、物件關係是相互依存與尊敬的。這種觀念孕育出他們對萬事萬物的敬意與歉意,形成了「物に謝る」和「物忌み」的文化現象。「物に謝る」指「向物致歉」,人們向被使用、損壞或丟棄的物品表達歉意的行為,承認物品在生活中的付出與勞動,並為可能的傷害或浪費表示懺悔與尊重。「物忌み」本義是「對物的禁忌與避諱」,指為了避免不潔或不祥,對某些物品、場所或時間進行禁忌性的避開或淨化儀式,其範圍比「物に謝る」更廣,含有淨化與驅邪的意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針供養」(はりくよう),是現存已有上千年歷史、對「物」的道歉儀式。每年2月或12月,人們會把折斷、彎曲或變鈍的縫針放進豆腐中,送往寺院供養,讓柔軟的豆腐成為縫針的最終棲所。這儀式同時是「慰勞」與「道歉」:慰勞它的辛苦,也為自己使用它的方式表示歉意。柳田國男的著作《遠野物語》記錄了很多地區的祭祀與民間習俗,會對使用過的工具、船舶、農具,甚至狩獵的動物道歉和供養,藉此修復與「物」及自然的關係,避免災難與不幸。
我在想有什麼作品能表現出這種對「物」的敬意和歉意時,想起了版畫家浜口陽三。他以獨特的銅版畫技法「美柔汀」(mezzotint)聞名。運用「搖點刀」在銅版上創造出無數細密的凹點,再用「刮刀」和「磨刀」使其平滑,以控制光影的層次。銅版畫的畫面緊湊細緻而安靜,對細節近乎苛求的掌控,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夠呈現出深邃如天鵝絨般的黑色與微妙的光影變化,單調的物件被光影雕刻成重要的對象。他的作品題材極為樸素,往往只是一顆櫻桃、一顆核桃、一根蘆筍、一個罐子或一雙鞋子。這些在日常中隨處可見、會被忽略的尋常物件,在他筆下,顯得莊嚴神聖卻不浮華,使「物」昇華為值得敬畏的「靈」。
我還是覺得歉疚不長到骨子裏比較健康,直到最近上廁所時撞到個馬桶,也脫口「ごめん」。
文:陳楚翹(從事藝術創作,現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紐約】Hilma af Klint:自然的靈性 (2025-08-15)
【香港】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我們歌唱 (2025-08-15)
【奧斯陸】「僅僅合法內容」的遺毒 (2025-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