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鄧飛:香港教育國際化:DSE的未來與挑戰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早前收緊「高才通」子女申請本地資助學位的居留條件,意在遏止所謂的「考試移民」。然而政策未落地,便連番爆出內地機構與本港學校違規「合辦」DSE(中學文憑試)課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有評論認為,應該將DSE進一步國際化,促進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事實上,早在2018年,筆者便提出香港教育必須國際化,以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這一構思也成為我於2021年競選立法會時的主要政綱之一。不過,要把DSE推出去,至少有4個關卡需要跨越。

DSE國際化 需跨越4個關卡

(1)考試行政後勤:集中在港還是分散全球。

DSE國際化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全部考生來香港考試;二是像IB、A-Level等考試一樣,開放給考生在當地應考。現時,DSE主要服務本地學生。考評局資料顯示,2025年有約5.5萬名DSE考生,其中約4.5萬人是學校考生;非本地生則僅佔1000人左右。這1000人對於每年相對平穩的本地考生數目來說,一切尚屬可控,包括考場安排、考卷印刷量、監考人員和閱卷員數目。

假如開放給全球考生赴港應考,由於無法掌握考生人數,上述所有行政安排將無法提前規劃,其中最大挑戰是閱卷員的安排。閱卷員除了需要具備教學年資之外,在一個學科中,對於一條長題目,通常會有兩名閱卷員評閱。舉例說,中英文都是必修科目,以每年約有四五萬人參加考試計,閱卷人力需求,可以想見。

(2)認證制度:從零開始建立「DSE國際認證框架」。

另一種情况,是仿效IB、A-Level、SAT、AP等考試,容許課程版權擁有地以外的地方舉辦考試,但這需要香港建立一套認證制度。目前只有3所內地學校(深圳培僑學校、廣州暨大學校、廣州民心學校)獲認可為內地考場,可以在當地開考。不過,考生資格受到嚴格控制,只能服務港籍考生;考卷也是由香港考評局通過保安公司運送到考場,考試結束後再全部送回香港評閱。因此,香港的DSE考試很大程度是「中央集權」制。其他國際考試則是通過認證當地機構的申請,這樣才能夠開辦相應課程或參加考試。這與我們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面對內地,我們需要與教育部門協商合作,獲得他們的批准,才能夠開辦DSE課程及考試認證。同樣地,對於海外國家的教育機構,我們也必須獲得他們的批准,才能夠設立DSE課程,甚至舉行考試。這是一項龐大工程,甚至超過2000年教改時,教育局和考評局向全球游說認可DSE資格的工程量。我們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當然,當局可以借鑑一些成熟經驗,例如IB和A-Level,這兩種考試的認證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3)學額分配與大學招生:公平、公信與競爭力。

開放考試後,考生以DSE成績申請香港的大學時,究竟是用本地生的1.5萬個名額,還是非本地生的6000個名額?這是一個相當具爭議的問題。如果是前者,本地家長和學生的利益無疑將受到損害,這是不可接受的。

目前,海外或內地的學生可以用DSE成績,循非本地生的6000個名額提出申請。不過問題在於,本地大學或許更加看重內地高考、IB、A-Level、AP、SAT等國際考試成績,這使DSE與其他考試體系形成競爭關係。加上目前每年參加DSE的考生大約只有四五萬,而內地高考則有逾1000萬人參加,A-Level(包括IGCSE和GCE A-Level)也有逾100萬人。DSE與動輒數以百萬甚至千萬考生計的考試比較,後者的競爭明顯激烈得多。能否說服本地大學接受非本地生用DSE成績報讀而佔優,確實存疑。故此,將DSE國際化,無疑是把DSE置於更尖銳的國際競爭中。

(4)是否另設「IDSE」:兩軌還是一證多地。

與此同時,有觀點認為應該另設DSE國際課程,即「IDSE」。這種做法類似GCSE和IGCSE。GCSE針對的是14至16歲英國本地學生,而IGCSE則是為國際學生設計的同等級別考試。雖然這樣的設計可以劃分兩批考生,惟難免造成比較,容易引發本地考生與非本地生之間的矛盾,質疑兩個課程的考核標準不一致。因此,這個問題須仔細研究,GCSE和IGCSE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相對成熟,可以參考。

另一個相關問題是,不少內地學生透過內地的DSE教育機構,以自修生身分報考香港DSE,但他們並不是為了進入香港的大學,而是報考那些承認DSE的海外大學,相關大學名冊全都載於考評局官網。不過,這些教育機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只要有足夠數量的學生使用DSE成績報讀海外大學,同時又獲得取錄,尤其是知名大學,那麼這對香港DSE的國際化將大有裨益。

釐清終極目標:提升國際話語權?

香港必須思考DSE國際化的根本目標為何——僅僅將其視為平衡香港教育財政收支和推動教育產業化的政策?還是透過香港特區為國家爭取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訂權,從而增加教育方面的國際影響力呢?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