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江玉歡:創新與改革 應堅定走向水更深的方向

【明報文章】香港發展需要堅持創新思維,認真剖析自身發展狀况,列出優缺點,揚長避短。毋須贅言,香港經濟的根基,深植於國際化沃土。自由流通的資本、人員與信息,普通法體系的穩固保障,以及與國際市場規則的無縫銜接,共同構築了其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新經濟動能的培育,必須以此優勢為原點向外輻射。若因短期波動而動搖開放的根基,或為規避競爭而試圖構築保護圍欄,無異於自縛手腳,將令香港喪失對接全球創新浪潮與資本脈動的最佳接口,最終在區域競合中逐步喪失獨特地位。
香港須堅定不移走國際化道路
因此,本人一直以來的觀點是:香港要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開拓新機遇,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道路,以高遠的戰略視野突破傳統路徑依賴,通過制度創新與思維轉變,共同構建多元經濟格局。因此,我們說的「新」,並不意味着完全拋棄「舊」——轉變思維、引入新元素、盤活舊資源,也許可以釋放更加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以促進本地中小企國際化發展和創新轉型為例,中小企業普遍面對數字化轉型難題,影響利潤水平。根據生產力促進局2023年發布的相關數據,香港整體企業數字化指數為35.9,僅僅屬「基本」水平。另外,調查結果也反映,不同規模的香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時,面對不同方面困難,例如缺乏資金、技術整合等。再加上外部地緣政治對本地企業「走出去」帶來的負面影響,亦難以預料。
要改善這一情况,需政府協助本地企業打開國際市場、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政策拆牆鬆綁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舉例而言,參考新加坡2025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星洲企業培訓委員會(CTC)額外撥出約2億新加坡元(約12億港元),幫助更多本地企業轉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會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到員工培訓中,使員工掌握與國際化商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裏的需求。比如企業可利用這筆資金,開展跨境電商營運培訓,提升員工在國際市場拓展、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員工成長為國際化商業人才。
香港本地中小企業面對着長期高利率環境、經濟增長較慢,及消費模式轉變等挑戰。香港特區政府不應一再退縮、推卸責任,亦應該主動發展品牌、協助企業升級轉型,及建立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支持中小企業探索中國內地、中東和東盟等新市場,幫助它們擴大業務範圍;也可通過提供技能培訓補貼、引入人才協助等方式,提升中小企業的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助力其加快數字化轉型,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在複雜的國際環境裏實現穩健發展。
創新改革 需遵循城市發展規律
因此,發展經濟——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尋求新增長點,無論是大企業發展還是解決基層問題,都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形成合力,堅持創新思維,既堅守法治基石,又以「先行先試」的勇氣,打破體制慣性與利益藩籬。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縮小貧富差距,令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發展紅利,實現從「傳統樞紐」到「創新社會」的歷史性跨越。若我們以「大象」般繁複冗長的程序和審批機制,來應對「脫兔」時代的瞬息萬變機遇與挑戰,再好的創意,也會在等待中消磨殆盡;再大的潛力,也難以轉化為領先優勢。
當然,我們講創新和改革,要嚴格遵循香港這座城市的發展規律。政府應該清楚: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人文社會環境,也有其演變規律。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就是應該在認識到這些規律的基礎上,對一個城市長遠發展的勾勒。如果這種規劃可以兩三年就隨意更改,要不就是這種規劃根本沒有前瞻性,要不就是這種更改是違背城市發展規律的。
追求更高層級的城市發展理念
現在我們時常聽到新的「熱詞」、新的「打卡點」,或者追捧一個新的網紅潮流。若政府每次都蜂擁而上,不做深度調研就制定政策、給予各種優待,就會造成一些低質的成果,甚至造成資源浪費,造成我們的民生政策混亂。凡事都要講求一個度;尺度拿揑,最能夠體現政府施政智慧。
最後,創新和改革,並非要抹去香港的特色,把香港打造成一個「網紅城市」;而是香港應該追求一種更高層級的城市發展理念。沾沾自喜於短暫的「網紅效應」、「明星效應」,是不會持久的。
正如我在本年度提出的施政報告建議書一樣,我們的政府不應躺在容易做的事情上止步不前。更高層次的治理理念、城市發展理念,永遠是更困難和更複雜的。但作為城市引領者,就應該堅定走向水更深的方向。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