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Emily】實驗農場研新技術復育本地好嘢 年前推稻米「花腰仔」 開發App以AI診斷蟲害

發佈於

【明報專訊】利用高新科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係全球大趨勢,既可減少依賴人力,亦有助應對氣候變化。漁護署近年研發同試驗適合本地環境嘅生產技術,同埋復育有特色嘅農作物,為農產品提供賣點,吸引消費者,亦可為本地農業升級轉型提供支援。

大龍實驗農場 政府負責運作

喺上水鄉郊嘅大龍實驗農場,係全港唯一由政府負責運作嘅實驗農場,漁護署農業主任張栢然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話,大龍農場環控溫室種植嘅稻米「花腰仔」,係佢哋2019年將寄存喺國際種子銀行嘅種子帶返香港成功復育、並向農民推廣嘅品種,令本地優質稻米重返市場,畀市民有機會品嘗。農場近年復育嘅農產品仲有鶴藪白菜同有機西瓜「黛安娜」。

張栢然話,除咗向農民推介優良品種,亦會推廣現代化生產技術,大龍農場同本地科研機構及大專院校合作,測試生產技術同模式,例如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利用AI同照片辨識技術,診斷作物病蟲害,及早發現同處理。

漁護署話,計劃喺2025/26年內建立一個安全、低碳同優質,並且涵蓋各類本地漁農產品嘅新品牌,為漁農產品建立生產標準、養殖方法、認證、溯源制度等,以確保品質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