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知多啲:精準醫學計劃 尋找罕見基因突變

【明報專訊】肺癌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病徵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到第三、四期。對於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是首要任務。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表示,目的是為了尋找是否存在如EGFR、ALK等基因突變,從而配對針對的標靶藥物。目前最標準的檢測方式是直接提取腫瘤組織去化驗。
出現抗藥性 可換二線治療
標靶藥物能專門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相比好壞細胞通殺的傳統化療,效果更顯著,副作用也大為減輕。李浩勳表示,針對EGFR或ALK突變的標靶藥,腫瘤反應率高達70%至80%,即腫瘤有明顯縮小。而無惡化存活期,EGFR患者平均超過1年半,ALK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可超過2年,意味着患者在這段時間內病情穩定,且因藥物副作用輕微,可維持相當高的生活品質。不過,有患者使用藥物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抗藥性,當第一線標靶藥失效後,可換上二線治療,或再做基因檢測嘗試尋找其他合適的標靶藥。
港大團隊 找出一成漏網患者
李浩勳指,現在香港公立醫院、私家醫院或私營醫療機構都有提供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涵蓋10多種基因突變。早前,港大團隊更在「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為1800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提供免費且全面的癌症基因檢測,一次過檢測300種基因,成功為當中約8%至10%在常規檢測中「漏網」的患者,找到了罕見的基因突變,從而匹配到救命的標靶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基因突變作祟 30、40歲患肺癌 (2025-08-18)
愈咳愈勁愈多痰 痰中帶血快求醫 (2025-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