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偉豪:AI衝擊教育 大學也措手不及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以驚人速度滲透各行各業,從數據分析以至程式編寫,無一倖免,教育界正面臨一場根本性的挑戰。然而,多數大學對這場科技巨變並未有足夠準備,甚至在方向上出現偏差,錯誤地認為只要教授更多AI技術知識,便足以應對未來需要。筆者與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團隊,於Data & Policy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future of learning or the future of dividing?」的研究文章(註1),透過分析亞洲25間頂尖大學的政策文件與課程設計,揭示了當前高等教育在AI時代的集體錯位。

面對AI崛起 大學有3種不足

這場錯位,最明顯地體現在課程取向與實際職場需求之間的脫節。傳統上,電腦科學被視為「鐵飯碗」學科,畢業生不乏高薪厚職。然而根據《紐約時報》2025年8月10日報道(註2),情况已急劇逆轉。即使是來自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Nvidia總裁黃仁勳的母校)等主要大學的電腦科學畢業生,也普遍難以找到工作。當中一個畢業生甚至申請了超過5000份工作卻無一錄取,最終只能回家領取失業津貼。另一名畢業生則在TikTok上自嘲:「唯一聯絡我面試的公司是Chipotle(主營墨西哥美食的速食連鎖店)。」

這些案例並非孤例,而是在AI時代裏一種普遍的現象——即使具備技術背景,都無法保證就業穩定,甚至成為最容易被AI取代的一群。

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對AI時代所需能力的誤判。筆者的研究指出,頂尖大學在面對GAI崛起時,普遍出現3種不足:其一,政策缺位;其二,改革不足;其三,方向錯誤。而即使有GAI政策的大學,亦鮮有提出具體的課程改革方案,多數僅停留在重申學術誠信、提醒學生勿濫用AI工具的層面,未能從制度上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培養下一代的核心能力。

AI時代真正稀缺的能力

比政策缺失更令人擔憂的,是教育改革方向的偏差。許多大學誤以為AI時代來臨,意味着必須加強技術課程,於是進一步擴充資訊科學、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性的內容,卻忽略了AI時代真正稀缺的能力——「人機協作」與人類獨特能力。筆者的研究建構了一個「AI時代四大核心能力框架」,包括:AI倫理、AI素養、人機協作能力,及人類獨特能力(如批判思維、創造力、情緒智能等)。這四者缺一不可,才足以應對一個由AI主導的未來。

提出這一框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與多項國際研究趨勢相符。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未來工作報告》指出(註3),最重要的職場技能當中,「創造力」、「分析思維」、「適應力」、「動機和自我覺察」、「領導力和社會影響力」等均名列前茅;純技術能力例如「AI與大數據」,則排在第11位。這意味着,未來的競爭不在於誰會寫最多程式碼,而在於誰能夠與AI共同工作、誰能夠在AI無法做到的領域發揮人類優勢。

我們亦發現,部分大學即使啟動課程改革,方向亦偏重於技術層面。例如增設更多編程語言課程、強化AI演算法理論等,試圖以「技術對技術」方式來回應AI的挑戰。結果是,這些學生畢業之後與AI工具直接競爭;但即使是最優秀的畢業生,也難以跟能夠秒速生成程式碼的ChatGPT或CodeRabbit抗衡。

從根本重塑大學使命和課程設計

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個別學生的生涯發展,更可能在制度層面擴大教育不平等。GAI政策與課程改革的落差,正形成「雙軌教育」:少數具備前瞻性與資源的大學,開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人文素養,令他們準備成為AI時代的領航者;而多數大學則仍停留在過去的技術導向思維中,將學生培養成「準AI替代品」。這種教育分化,將進一步加深社會階層的分裂。

面對這場教育危機,筆者認為大學必須從根本上重塑其使命與課程設計。首先,AI素養與倫理,應成為所有學科的核心內容。其次,人機協作能力應透過實務課程、跨學科等方式,系統地培養。再者,批判思維、創造力、情緒智能等,應由全校性的課程予以強化,而非僅依賴個別教師或選修課推動。此外,教師本身亦需接受培訓,理解如何於教學中有效地整合GAI工具,並培養學生與AI共存的能力。

同時,政府與教育主管機構也應推動政策改革,包括提供資金資源、鼓勵跨校合作,建立更有彈性與前瞻性的高教生態系統。例如,香港多間大學的人機協作元素主要集中於個別院系,缺乏全校性的統籌與資源支持。若能夠由政府層面提供誘因,鼓勵跨校共享教學資源,如聯合開設AI與社會學科課程,不僅可提升整體教育質素,更可縮小學校間的資源落差。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因GAI而出現的教育分化,實現「AI for All」的公平願景。

正視AI變革本質

AI時代的來臨,對高等教育而言既是一場危機,也是一個轉機。危機在於,若不及時改變,大學將被邊緣化,學生將被取代;轉機在於,倘能夠及早覺醒與改革,教育將有機會引領社會走向一個更公平、更具創新力的未來。筆者衷心呼籲大學領導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本身,正視這場變革的本質——AI改變的,不止工具與技術,更是教育的價值與本質。

未來已到,教育不能再措手不及。根據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報道,美國修讀電腦科學的本科生人數於過去10年間翻倍,從2014年的不到8.5萬,增至2024年的超過17萬。然而這股學科熱潮,並未轉化為穩定的就業機會,反而導致大量人力資源集中於一個正在被AI技術迅速自動化的領域,形成結構性的錯配。這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也令青年陷入求職困境。香港在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時,必須汲取教訓,避免盲目追捧技術學科,應更重視人機協作與培養人類獨特能力,塑造真正面向未來的教育模式。

註1:Wong, W., Aristidou, A., & Scheuermann, K. (2025). The future of learning or the future of dividing?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Data & Policy, 7, e44.

註2:Singer, N. (2005, Aug 10). “Goodbye, $165,000 Tech Jobs. Student Coders Seek Work at Chipotle”. The New York Times.

註3:World Economic Forum. (2025).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作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院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