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何濼生:教育離不開操練和測試 但要改變價值文化

【明報文章】香港多年來不停推行種種教育改革,然而一直效果不彰。儘管本港學生相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按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還算表現不錯,但是我們的莘莘學子,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學子對將來的生命,會感到滿意、充實嗎?為什麼香港生育率降至全球最低?為什麼愈來愈多家長花巨資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為什麼我們年輕人的自殺率近年不斷攀升?自2014至2023年,香港15歲以下者的自殺率,由每10萬人有0.7,升至2023年的2.9(增幅逾300%)。
我們的教育局一直強調愉快學習,強調減低考試壓力。小學升中篩選,由升中會考轉為升中試,再由升中試轉為學能測試;最後連全港學能測試都取消,改以校內成績為本,經「標準化」調整後的結果決定學生組別,供統一派位之用。此調整乃是基於本校已派了位的「師兄師姐」,在統一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表現。
操練是所有教育的重要手段
做了這麼多改革,也投入了大量資源,為什麼我們的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反而有增無減?今年3月學友社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考生在備試期間身心疲累,逾七成考生學習動力消減和難以集中精神,亦有逾六成考生容易情緒波動。
筆者認為:適量操練及讓學生以自己考試的表現去爭取自己心儀學校的學位,不但有助於改善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減壓!多年來主持教育的高官,不明白操練是所有教育的重要手段。減少操練,反而會對學子平添壓力。試想:缺乏操練,基本功不紮實,如何有信心?沒有信心,不知道能夠做什麼去應付挑戰,才是壓力的來源。
根本的問題是:操練什麼、如何操練、為什麼要操練。同樣,大家要明白:考什麼、如何應考、為什麼要考。更根本的問題是:學子用什麼心態去操練、去應考,及看待操練和考試的結果。
我們談教育,必要明白教育的初心是「育人」。因此,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幸福為根本。沒有這初心的人,請不要做教師。
育人就是為學子建立自信、協助學子看清方向、發掘自己的潛能,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自己。學生不是棋子、不是工具,是有情緒、有心理需要的人。同樣,子女是寶貴和必須珍惜的一個生命。因此,師長和父母都必須為自己的子女建立自信、協助他們看清方向、發掘自己的潛能,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自己。有了方向、有了自信,就不會隨波逐流,就懂得慎思明辨、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斷學習,不斷成就最好的自己。
中大社工系講師馮廣榮早前撰文指出,很多人將情緒問題歸咎於當事人意志薄弱,甚至人格缺陷。事實上,這樣看待、標籤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人,對他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帶來反效果。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人需要重拾自信、需要自己信任的人的認同和鼓勵。因此,作為師長或家長,應讚賞學生的努力和任何進步,並協助他們建立「努力→測試自己→檢討→修正自己→再努力」的良性循環。
已盡力就可問心無愧
我強調教育離不開操練和測試,就是要指出:人生在世必須有技能,而任何技能、任何能力,本質都是習慣的形成、習慣的積累。不論是寫作、科研、音樂、藝術、廚藝、數學、體操、網球、跳水,不長期操練、長期反覆思考,可以有好表現嗎?
操練給我們建立基本功;測試給我們反思自己的缺點,給自己提供進步的動力和機會。考試、測試、失敗,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功課。師長要引導學生視考試為檢視自己不足的工具。自己表現欠佳,但已盡了力,就問心無愧,毋須自責。
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本身不是問題;惟如果學生對自己沒有「天天向上」(進步)的要求,或者興趣太過狹窄,又或者缺乏自控能力,這些都是真正要處理的問題。但倘若父母、老師對成績欠佳的子女/學生苛責揶揄,反而可以造成大問題。
學生考試成績不好,要探討背後的原因。學生上課不用心,遊魂了,要探討背後的原因。可能睡眠不足?可能課程太難?家裏學習環境糟糕?我們起碼要鼓勵他們、協助他們克服困難。如果盡了力,成績還是不好,學生可能要修讀淺一點的課程。惟信息一定要清楚:老師可協助學生自我查找不足,慢慢掌握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特別是時間管理。父母對孩子成績不理想,千萬不要苛責,但應自小就引導孩子檢討: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分配,如何面對「失敗」。要讓他們明白:成績不好,只是挫折,不是失敗。不懂得從失敗或挫折領取教訓,自暴自棄才是真正的失敗。老師和父母應為奮發自強的學生或子女鼓掌,讓他們重拾自我價值(self-worth)。
從適量操練建立自信自強
教育界的最根本價值,就是真正的以人為本(育人的初心)。認清了這個「本」,操練和測試就不過是工具。我們絕不應把成績凌駕於學生的福祉。操練和考試都是必不可少、有利於教育的工具。
我們要知道學生是人,是我們的培育對象。所以,必須向學生表達關懷,協助他們認出可達的目標,並讚賞他們的努力、鼓勵他們努力。學生慢慢從不過量的操練中會建立自信(self-efficacy),從挫敗中學會自強(resilience),從自己的漸漸進步萌生希望(hope),變得對人生更樂觀(optimism)。心理學家稱此四者為psychological capital(心理資本)。筆者作為經濟學者,在敝著(Ho, 2026)指出,資本是一種存量(stock),並來自資本積累(「投資」)。我稱心理資本為mental capital,而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關愛(love)、智慧(insight)、堅毅(fortitude)和行動(engagement),本質都是由心理習慣積累(性質是鍛練!)而成。四者當中,「關愛」向我們提供生活的動力;「智慧」給我們關愛的方法;「堅毅」(即resilience)由投入愛和智慧歷盡挫折的磨練養成;「行動」就是日日以這積極的態度投入生活。心中的「LIFE」充沛,就自然會獲得自信,而且人生亦自然充滿希望、萬事樂觀。
筆者和其他學者在合編的有關香港教育改革的著作首章就指出(頁1),「生活技能(life skills)比職業技能更重要:生活技能包括與人溝通的技能、時間管理的技能、學習和反思的技能、人際關係,及堅強排除萬難的勇氣等。有卓越生活技能的人既自信、堅強,也有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LIFE」是一種對生命積極的文化;長期浸淫於「愛智毅行」文化裏,怎會害怕操練、害怕考試?
參考文獻:
(1)馮廣榮〈從自殺悲劇看情緒病:破除迷思與建立同理心〉,2025年8月4日《明報》
(2)Ho, Lok Sang (2026), The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The LIFE Framework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ledge.
(3)Ho, Lok Sang, Paul Morris, and Yue Ping Chung (eds) (2005),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Quest for Excellence: The Hong Kong Sto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4)香港各年齡組別自殺率,見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網站
作者是嶺南大學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教育大學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兼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