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政府出一半養育費最直接

發佈於

【明報專訊】施永青先生一直都語不驚人死不休。最近,他在友報專欄就提出要把生育視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大家不應只從自身利益出發計算養育成本,而要想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要求人們放下個人利益,單純為了「集體」而行動,在紙上很容易,在現實中卻是另一回事。共產主義國家就是最佳實驗場:蘇聯時代,不斷宣揚「為社會、為祖國、為全人類」的口號,結果大家在生育上還是按自己的盤算來。

中國在毛澤東年代,口號、政治運動、人口政策輪番上陣,從「人多力量大」到「晚婚晚育」再到「一對好,兩個好」,其成本效益一直成疑。

難靠「集體責任感」推動政策

說到底,「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是一種成本高的政策選擇——成本之高在於,你得不斷投入資源去宣傳、監督、甚至強制執行,效果還未必穩定。蘇聯在冷戰時期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搞「愛國動員」,最後經濟一垮,口號立刻失效;中國在計劃生育後期,地方政府不惜用罰款、獎金、甚至行政處分去推行,代價不可謂不巨大。

就算在當代,連比起生小孩容易得多的「環保」行為,都很難靠純粹的「集體責任感」推動。以電動車為例,不少人買電動車,不是因為心繫全球暖化,而是因為政府提供了免稅、補貼、行車優惠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誘因。回收垃圾亦然——很多人願意做,是因為放在家門口、投入膠桶的成本很低;要是你叫大家背着幾公斤廢紙走兩公里去回收站,估計一半人都會打退堂鼓。

提高生育率 從改變激勵結構入手

說到底,當「做對社會有益的事」需要個人付出大量成本,而回報卻是分散、遙遠、難以感知的時候,光靠道德號召幾乎不可能改變行為。你可以批評這種算計很「自私」,但它是人類行為的常態。

因此,如果真想提高生育率,與其寄望改變人們的價值觀,不如面對現實,從改變激勵結構入手——減低養育成本、增加直接回報、改善工作與家庭的兼顧條件。否則,不管口號多響亮,「為了社會生小孩」的說服力恐怕還不如一句:「政府幫你出一半養育費。」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邁富時炒業績 上望64元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