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幸福拼圖:別讓父母恩怨傷害子女

發佈於

【明報專訊】某天上課鈴聲響起,電話裏頭傳來一名媽媽的聲音,躊躇地哭訴着她的徬徨無助,皆因她就讀中六的女兒阿晴向她表示自己對生命已淡然無希望,輕生念頭在腦裏縈繞揮之不去。幾經勸喻,猶幸阿晴願意接過電話,並將她這些年的大小經歷一一傾訴。

原來像「父母離婚」、「女承父業」這些標籤,一直纏繞着阿晴的高中歲月。更甚者,她經常要擔當父母之間的傳話筒,協助協調離異後的家庭事宜。其間阿晴分別在父母雙方口中,聽取各種對彼此的不滿和惡意中傷。她在學業上已疲於奔命,課後仍需繼續徘徊於那本自古難解的「家庭難念經」,來自四面八方的期望,早已讓她喘不過氣。

父母離異變磨心 求助被斥「自私」、「幼稚」

事實上,阿晴並非沒有向外界求助,她曾向媽媽坦承自身的情緒問題及那無法控制的自殺想法,希望尋求紓緩痛苦的方法。然而媽媽對情緒問題未能完全理解,反而將阿晴的想法標籤為「自私」、「幼稚」,使情况雪上加霜。直至看見女兒反覆的情緒起伏後,媽媽才漸漸意識到原來女兒對她才是最重要。難道與前夫斡旋、努力掙錢養家,為的不正是女兒有一個更安穩的生活嗎? 若在協調未果前,大家已經千瘡百孔,豈不是背道而馳嗎?

學校社工嘗試讓阿晴覺察她情緒的由來,和現正面對的精神健康問題,並鼓勵她尋找不同的出口。在輔導的過程中,阿晴的狀况浮浮沉沉,擔憂父母會在她康復後故技重施,逼迫她再度擔任家庭的「外交官」。阿晴的個案,突顯了在家庭中父母之間的協調尤其重要。縱然父母關係未必圓滿,相處久了少不免會對彼此有微言,但請緊記「父母事,父母了」,避免讓子女困於左右做人難之中。

「家庭事」誰是誰非,本來就一言難盡,在每個青少年蛻變成大人、甚至父母前,無情的歲月沒有給予我們足夠時間想得周全,我們都是硬着頭皮才走到今天。你有多久沒好好休息了?遇到問題時,你是否曾經給自己空間,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

筆者亦發現,不少家長「皇帝唔急太監急」,在管教子女時,不妨把一些難聽的話,留待子女日後踏足社會自行體會。很多時候不是子女不願意聆聽,而是他們尚未有足夠的歷練助他們領悟箇中道理。既然如此,倒不如與家人們好好吃一頓、計劃一趟旅行,重新認識家人們處理日常繁瑣工作外的另一面。

文:謝傑忠(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7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被人看扁的孩子 (2025-08-19)

媽媽維特:我的良師頌 (2025-08-19)

超人DadDad:孩子愛學習9大秘訣 (2025-08-19)

童繪遊樂場:繪畫帶來的知識 (2025-08-19)

家長考牌學堂:AI時代下如何保護小朋友? (2025-08-19)

感創航道:如何激起孩子自發學習? (2025-08-19)

教大GPS:低年級教學如何活用AI (2025-08-19)

簡易廚房:辛奇+瓜果 胃口大開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