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雙普會的「天氣」與「氣候」

【明報文章】在阿拉斯加一處軍事基地,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待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特朗普於會晤後的記者會稱「達成協議之前沒有協議」。這令歐洲和烏克蘭長舒一口氣,而「沒有協議」居然成了各方接受的結果。從美俄傳出要舉行首腦峰會,到阿拉斯加軍事基地上空轟鳴的B-2戰略轟炸機編隊,「雙普會」成為這個不斷變暖的夏天的一次「倒春寒」,既使歐洲和烏克蘭心驚肉跳,又沒有改變美俄及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關係的「大氣候」。對於「雙普會」,很多人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整體來看,「雙普」私人之間的「熱情洋溢」,難以打破日積月累的地緣政治堅冰。
「雙普」都達到自己的小目標
今次會晤裏,美俄領導人專機幾乎腳前腳後到達美國空軍基地。特朗普為普京鋪上紅地氈,並站在紅氈上鼓掌迎接普京到來。兩人會面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盡顯老友相聚的熱情。特朗普曾說,自己兩分鐘就知道能不能取得進展。不過,普京只需一秒就贏了這次會晤。
美俄首腦峰會是在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第五次訪問莫斯科之後舉行,俄烏戰場態勢其實沒有發生變化。當然也不排除,威特科夫沒有充分理解普京意圖,或是沒有準確傳遞信息。2018年特朗普與朝鮮領袖金正恩會晤,很大程度上源於韓國安保室長沒有充分傳遞金正恩的意圖。所以,美朝領導人雖然舉行了會晤,但不了了之。
這次美俄首腦會晤也有相似之處。美方不斷降低會晤調門,包括特朗普也承認,這次不是談判而是試探。因此,在俄烏衝突烈度上升、俄方夏季攻勢依然繼續時,今次會晤顯得不那麼順理成章,而更像「臨時起意」。很難設想,美方外交團隊為這次倉卒舉行的會晤準備了多少資料和信息,尤其是身兼國務卿和國安顧問的魯比奧也被動參與其中。
特朗普對普京的信任和喜歡,難以掩飾。無論從會面畫面,還是記者會上主動謙讓普京先發言,都能看出特朗普表示自己與普京關係很好,所言非虛。很多人用「雙普會」與特朗普會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畫面比對,一目了然。特朗普在會後接受霍士新聞採訪時,間接傳遞了「雙普會」很多內容。比如,普京有幾個觀點讓特朗普很受用:3年多前如果特朗普在位的話,不會發生戰爭,俄烏衝突爆發跟拜登政府有關;2020年美國大選被操縱了,並且普京還認為是郵寄選票令民主黨「竊取」了特朗普的勝利。特朗普自稱介入俄烏衝突是為了和平,他自詡6個月內結束了6場世界衝突。倘能夠實現俄烏和平,諾貝爾和平獎豈非便可收入囊中?
對普京而言,只要一張與特朗普握手言歡的照片就夠了;如果能說服特朗普延緩或取消對俄某些制裁,那就是意外收穫了。普京已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出門並不方便;選擇在阿拉斯加與特朗普會面,倒也是不錯的選擇:一是強調美俄近鄰;二是追憶二戰期間美蘇情誼;三是展現俄羅斯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身著「CCCP」字母的衛衣,廣受關注。在普京抵達機場、兩國領導人見面之初,美國B-2戰略轟炸機與4架F-35戰機轟鳴而過。對於這一安排,可以解讀為特朗普高規格歡迎普京,也可以認為是對普京施下馬威。此前,B-2摧毁了伊朗的核設施。
事實上,「雙普會」並沒有真正舉行。只有從停機坪到會場的路上,兩名領導人同乘一輛車。原計劃是先舉行「雙普」一對一會談,然後是較大範圍會談,最後雙方舉行午餐會。會議日程最終調整為三對三會晤,時間大大壓縮。因此,「雙普」單獨相處的時間非常短。雙方都表示會談內容很多,惟在最重要的俄烏停火問題上沒有協議。
地緣政治結構 約束特朗普
「雙普會」消息傳出後,最緊張的還是歐洲和烏克蘭。在「雙普會」前,歐洲、烏克蘭與美國舉行多次視頻會議,基本約束了特朗普對普京的「熱情」,特朗普也沒有替烏方做決定。即便特朗普想要「交換領土」來實現俄烏停火,最終還是「克制」了,讓烏克蘭自己決定、俄烏雙方來談。換言之,特朗普沒有讓烏克蘭和歐洲「上菜單」。不過,這次與普京會談的「挫敗」,可能會令特朗普堅定決定從俄烏衝突「脫身」。
第一,對特朗普的最大約束,是已然惡化的「歐洲-大西洋國際體系」的地緣政治氣候,即普京所堅持的「危機根源」。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西方的短暫友好局面於2007年後發生轉折。從俄格戰爭(俄國與格魯吉亞)到克里米亞危機,俄羅斯與西方之間衝突加劇。
就長時段來看,蘇聯解體並沒有改變俄羅斯與西方冷戰的邏輯。從2007年開始,俄羅斯與西方的冷戰死灰復燃,直到2022年變成熱戰。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抑或是拜登,都受到這一地緣政治邏輯的約束。美俄關係曾試圖「重啟」,卻無果而終。特朗普說自己是普京的朋友,但他還是向烏克蘭提供了導彈,而這一武器大大遲滯了俄國坦克攻勢。美國終歸還是大西洋共同體的領導者。面對特朗普,歐洲已經做了大妥協,軍費開支提高到佔生產總值5%,並與美國簽署了讓特朗普滿意的貿易協議。同樣,這一地緣政治結構對特朗普也是硬約束:他沒有舉行一對一「雙普會」,也對普京邀請他訪問莫斯科不置可否。
第二,蘇聯解體後,歐亞大陸地緣政治重組,俄羅斯恢復前蘇聯空間的企圖,跟各個前加盟共和國自主發展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俄烏衝突根源於此,烏克蘭並不想當俄羅斯的小兄弟。俄烏衝突爆發後,其他前加盟共和國的態度也頗令人玩味,即便白俄羅斯也未像朝鮮那樣向俄羅斯提供軍隊。特朗普及其外交團隊對烏克蘭的態度已大為轉變,遠沒有今年2月底那樣飛揚跋扈,而是讓澤連斯基來決定。
此前筆者曾言,特朗普和普京都是帝國主義者:一個是經濟帝國主義者,一個是領土帝國主義者。即便如此,主權觀念已成為普遍接受的理念。澤連斯基在與美俄周旋中,維護烏克蘭的領土與主權;所以,無論歐洲還是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意識到烏克蘭的成敗將是一個時代指標。丹麥首相聲言,每天睜開眼就想盡快武裝自己。
兩國領袖會面 難改地緣政治氣候
第三,全球權力轉移加速,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的中心舞台。特朗普的焦點是重振美國經濟,地緣政治衝突是「配菜」。美國需要資本、產業,也需要出口能源。與普京會晤後,特朗普表示至少兩三周不會考慮對俄制裁的事情;但對印度加徵「二級關稅」,則意味着美俄在能源出口方面是競爭者。特朗普承認俄羅斯在核武器、領土空間、自然資源方面是大國,惟普京的領土帝國主義思維與特朗普的經濟帝國主義思維,顯然不在一個維度。
概而言之,「雙普會」導致的「小天氣」,無論陰晴,都難以改變地緣政治的「大氣候」。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