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王家豪:「特普會」是俄國外交勝利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周五在阿拉斯加的埃爾門多夫-理查森聯合基地舉行峰會,交談約3個半小時,僅為原定時長的一半。由於雙方在部分議題上仍存分歧,美俄尚未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但特朗普稱與普京的會談已取得「重大進展」。

選址與象徵意義

「特普會」選址阿拉斯加,頗具象徵意味。美方或欲藉此向俄方傳遞信息:在特定條件下,轉讓領土並非全然不可想像。回溯歷史,1867年俄羅斯基於財政壓力和地緣政治考量,將阿拉斯加售予美國,以防止英國在北美進一步擴張。此一歷史意涵,亦與特朗普提出的俄烏「交換領土」主張相呼應。然而美方對談判結果並不樂觀,認為俄羅斯充其量只會同意停止對烏國蘇梅與哈爾科夫的軍事攻勢(放棄進一步擴張佔領區),並把在當地控制的小量土地歸還烏克蘭。

相較於選址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美俄峰會的現實脈絡更為複雜。此前,特朗普曾要求俄羅斯須於本月8日前在烏克蘭停火,否則揚言對俄國及購買其石油的國家和企業實施制裁。與此同時,為回應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的挑釁言論,特朗普亦下令部署兩艘美國核潛艇到更接近俄羅斯的海域。其後情勢出現戲劇性的轉折:特朗普的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到訪莫斯科,並與普京會面後,普京表示希望與特朗普舉行會談。

值得注意的是,俄軍近期在烏克蘭的夏季攻勢中取得突破進展,為普京增添談判籌碼。根據「公開來源情報」(OSINT)研判,俄軍正逐步突破通往烏國中部的最後一道主要防線,不排除最終全面佔領頓巴斯地區的可能。相對而言,烏方不僅在軍事上居於劣勢,國內亦出現政治動盪。上月底,烏克蘭安全部門大規模搜查國家反貪局(NABU);其後總統澤連斯基簽署法案削弱該局獨立性,隨即引發基輔爆發自俄烏戰事以來最大規模反政府示威。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與普京繼2018年芬蘭赫爾辛基峰會後再度會晤;這亦是普京自2007年於美國緬因州肯納邦克港(Kennebunkport)拜會美國時任總統小布殊以來,首次獲邀在美國境內舉行雙邊會談。儘管美國並非國際刑事法院成員國,惟此舉仍有助普京在遭該院通緝之際突破外交孤立。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傾向先採用俄方偏好的雙邊形式與普京會晤,而非按烏國要求召開三邊高層會談。有鑑於此,澤連斯基警告,任何未經烏方參與的協議均屬「無效決定」。

普京抵達會場後,特朗普親赴機場停機坪迎接,鋪紅地氈,邀請其乘坐專車,甚至安排他在聯合記者會上率先發言。種種禮遇,均令外界側目。此舉尤與他此前在白宮與澤連斯基會晤時的激烈交鋒、最終不歡而散,形成鮮明對比。

峰會前的審慎評估

儘管美俄峰會舉世矚目,惟各方分析早已提醒外界不宜抱過高期望;要就俄烏戰事達成持久停火協議,恐非易事。首先,峰會籌備向來費時,動輒以數月計,甚至長達數年。就這次僅有一周準備期而論,相關工作仍嫌不足。「特普會」充其量只是和平進程的開端,並非終章。

其次,未見證據顯示普京有意放棄其去年6月提出的停火條件,當中包括要求烏軍自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札波羅熱及赫爾松四州全面撤出,並正式放棄加入北約的計劃。儘管西方媒體在峰會前夕不斷拋出各種停火方案,包括所謂「約旦河西岸模式」(俄羅斯在其佔領的烏克蘭地區設立管治機構,藉此行使實質的軍事與經濟控制)及「兩韓模式」(以停戰協定令雙方停火,但不終結法理上的戰爭狀態),俄方仍明確表示其對俄烏戰事的既定目標未曾改變。會後的報道亦大致印證此一堅持。

同樣,烏克蘭對特朗普提出的「交換領土」說法不置可否,惟重申不會放棄一寸土地。此舉除受憲法明令禁止之外,也關乎澤連斯基的政治生命——割讓領土勢將引發國內社會與軍方強烈反對。倘若美俄峰會後真能達成停火協議,考量當前戰場態勢,被迫讓步的一方更可能是烏克蘭。而在國內飽受批評的澤連斯基,能否再度因「聚旗效應」而得到民眾擁護仍存疑。

然而,若如專家所料,此次美俄峰會難以達成具體而有效的停火協議,兩國元首選擇此刻會晤的動機與盤算,便更顯耐人尋味。特朗普競選期間曾承諾,上任後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事,惟經數月斡旋,迄今仍無停火迹象。他本月初發出最後通牒、揚言制裁俄羅斯之後,與普京的會談遂可被他稱為「進展」,以免外界視其為軟弱。

另一方面,普京應邀與特朗普會談,旨在釋出俄方有意停火及談判的信號,並嘗試把戰場傷亡的責任,轉嫁給拒絕與俄國達成協議的烏克蘭和歐洲諸國。克里姆林宮也將此次峰會視為契機,爭取美國在烏克蘭議題上向俄方靠攏,並以雙邊關係正常化作為回報,同時削弱甚至離間跨大西洋聯盟的團結。同時,「特普會」或僅屬緩兵之計,用以緩解美方制裁壓力,畢竟俄軍目前在戰場上居於主導,並無停火的強烈誘因。

峰會後的走向

峰會後,俄烏停火未見突破進展,大致符合各方預期;美俄雙方則均稱對會談結果感滿意。特朗普表示事態已有進展,並期盼於本周促成美俄烏三方會談。但他被指厚待普京而未見明顯成果,因而招致批評。

普京則形容會談是解決烏克蘭問題的起點,並稱俄美之間的務實關係已有所恢復,與拜登政府時期的對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國際孤立有所緩解,而美方制裁未付諸實施,特朗普也未要求即時停火,使俄軍得以在佔優的戰場上繼續擴大戰果。即使如此,普京仍未能如願推動美俄經貿關係正常化,皆因俄方高層經濟官員最終沒有出席雙邊會談。

對烏國而言,美俄峰會未有達成實質協議,已是最佳結果,至少未重演《雅爾塔協定》(1945年美英蘇三方劃定戰後秩序與勢力範圍)或《慕尼黑協定》(1938年英法對納粹德國的綏靖安排),迫使烏克蘭接受不平等條款。然而俄烏停火仍遙遙無期,澤連斯基亦再度遭特朗普施壓,被要求與俄方達成協議。

特朗普會後稱,結束戰爭的最佳途徑在於直接達成最終和平協議,而非他、烏克蘭及歐洲方面先前主張的「先行停火」。此一取態更貼近普京的主張,也較有利於俄方利益。同時,美方倡議向烏克蘭提供不在北約框架內的集體防衛保證,並稱普京不會反對。惟此舉能否回應烏克蘭的安全憂慮,且足以遏阻俄國再度入侵,仍待商榷。

特朗普為結束歷時3年半的俄烏戰爭帶來憧憬,但要達至持久且合乎正義的和平,仍有賴各國領袖的智慧與定力。在戰場佔優的俄羅斯則樂見以拖待變,靜候時間發酵。

作者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