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守護獨居長者:構建社區安全網的迫切呼聲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再有葵盛東邨獨居長者離世逾一年半才被發現,遺體早已化為白骨。這類新聞,無論是市民還是前線社工,每次看到都感到難過和無力。事實上,類似的「消失長者」事件,近年並不少見。房署、警方、社署、街坊、社區服務隊……每當事後接受訪問,大家都會感慨一番。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單純的偶發悲劇,而是結構漏洞的體現。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驚人,65歲或以上長者已逾170萬,獨居長者近19萬,雙老家庭也接近15萬戶。隨着高齡化繼續加劇,這群人將愈來愈多。當中,絕大部分長者戶都沒有經濟活動,主要依靠政府現金福利過活;住屋雖以公屋和自置居所為主,但也有劏房戶、居住環境惡劣者,更有不少人缺乏子女或親人恒常支援。

長者「失蹤」 誰會發現?

很多人會問:不是有長者中心、有熱線、有地區隊伍、有房署定期巡查嗎?不過現實是,最需要幫忙的那批長者,反而是最難被服務覆蓋。原因很簡單——獨居長者往往身體虛弱、社交網絡小,甚至連使用電話、智能手機都有困難。疫情期間,長者中心服務大受影響,社區探訪減少,很多人連僅有的社交活動都斷絕了。據調查,只有約一成長者戶有子女定期探望或支援,大多數人只能夠靠自己。

更可惜的是,當有需要的長者「消失」於社區時,無論是社署、長者中心還是房署,往往要到追租、收樓、鄰居舉報有異味時,才「揭發」真相。這種極度被動的發現模式,無論如何都不應成為一個城市對待脆弱長者的唯一保障。

香港其實不乏資源,也不是缺乏政策和服務;問題出在數據分散、部門協作不足、社區網絡斷層,並且科技應用不夠普及。例如,現時獨居長者的名冊零散散落在不同部門手上,未有全港統一、定期更新的動態監察機制。前線機構和地區隊伍雖然努力,惟人手始終有限,難以主動追蹤所有高危戶。坊間有些屋邨開始試行智能門磁、跌倒感應等科技,但規模有限,未能普及高危或基層長者戶。

建立主動追蹤與支援的長者安全網

要真正避免長者「孤獨死」、化白骨的悲劇重演,我認為,香港最需要的是一套主動、協調、科技化的長者保護網。首先,應由勞福局統籌,短期內結合房屋署、統計處、社署、醫管局數據,建立全港獨居及雙老住戶名冊;不單止公屋,也要涵蓋大型私樓。這份名冊要動態更新,分區、分屋苑管理,並與社區服務單位共享。

其次,動員社區關愛隊、長者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家庭醫生,主動聯絡、探訪、定期慰問高危長者戶,不能夠只被動等待求助。當局可以考慮聘請「社區保母」或「鄰舍大使」,由熟悉社區的婦女和居民擔當定期探訪角色,既可補足人手不足,也能夠重建昔日鄰里互助文化。

同時,必須普及科技應用。政府應資助高危獨居長者戶免費安裝智能門磁、感應器、緊急呼叫等設備,並由地區隊伍協助日常維護,及教導長者正確使用。這些措施已經不是「先進實驗」,而是基本安全守則,應該盡快推廣至所有高風險群組。

最後,大家都應該明白:服務不是放在辦公室、網站或熱線上就叫「覆蓋」。在這個高齡化社會,長者戶數字每年增加。社會必須從制度、資源分配、科技應用、社區文化等層面,真正為長者建構一個有溫度、有彈性,也有持續追蹤能力的安全網。

如果我們相信香港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家園,就不應該令這種「化骨無人知」的遺憾成為日常。只要制度和社區肯主動、協調、用心,很多悲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這當然不是單靠一個政策就能夠解決,惟每一個進步的細節,都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