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小米經調整多賺75% 料汽車業務單季獲利

發佈於

【明報專訊】小米(1810)次季收入按年增30.5%至1159.56億元(人民幣,下同),經調整純利則升75.4%至108.3億元(見表),均勝預期。最受矚目的「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次季經營虧損降至3億元。小米總裁盧偉冰稱,相關業務下半年有望單季或單月實現盈利,但因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相關投入逾300億元,分部實現累計盈利「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此外公司不參與汽車價格戰,而是重視將汽車產品交付出去,集團將堅定不移地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出海」方面,他透露公司擬於2027年進軍歐洲電動車市場。

不參與汽車家電價格戰

從不同業務分部看,「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為213億元,毛利率26.4%。期內交車81,302輛,按年增197.7%;電動車的平均銷售單價(ASP)為每輛25.37萬元,按年增10.9%,主要受惠於交付ASP較高的小米SU7 Ultra;由於小米今年6月方發布SUV YU7,故次季尚未完全反映YU7貢獻。

第二季「手機×AIoT」分部收入947億元,按年增長14.8%;當中智能手機收入按年跌2.1%至455.2億元,毛利率為11.5%;期內出貨量為4240萬部,按年增0.6%,但手機ASP按年跌2.7%至每部1073.2元。小米解釋,4月發布的REDMI A5系列導致境外市場ASP下降,惟部分被內地市場高端手機出貨佔比提高所抵消。盧偉冰稱,智能手機業務在行業大盤幾乎不增長的情况下,今年出貨量目標維持在約1.75億部,在內地則要每年提升1%的市佔率,以及提升ASP,長期目標則是未來3至5年進入「2億(出貨量)俱樂部」。

同一分部下,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相關收入按年增幅領跑,其中冰箱、空調等小米近年力推的大家電業務收入按年增66.2%,其中空調產品出貨量540萬台,按年增逾60%;冰箱產品出貨量則升25%至超過79萬台,盧偉冰形容管理層滿意有關成績,尤其空調ASP按年增10%,是「量價齊升」。不過他也坦言,今年上半年大家電價格戰激烈,「很多老大哥對我們比較重視,下起手來也不是很輕」,但他強調小米「扛住了這輪價格戰的衝擊」,公司也不參與家電行業的價格內捲、不在意短期排名,而是關注長期的行業格局會否改變,以及公司能否取得「長期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