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幾許有共享榮華 莫令金屋變敗瓦——從欺詐頻生看香港是否劣質化及其成因和對策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特區政府首用內地飲用水,便出現「冒牌水」新聞,引起軒然大波;加上近期不斷揭發的假經營、假學歷等事件,令人擔心香港是否已經「劣質化」?其實這個問題不是近年才引起關注,但一直言人人殊,因要等待事實驗證。如今問題逐步浮現,不禁令人想起許冠傑的《浪子心聲》:「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詐;幾許有共享榮華……空得意,目光如麻。」大家在努力保護和建設香港,惟有些人卻在盡情破壞。只能靠官方與各界一起防範和懲治,莫令金屋變敗瓦(許冠傑原句是「誰料金屋變敗瓦」)。故引為今天標題。

(1)政策有否傾斜或變形

──先旨聲明:此文只從事例探討實情,不着眼於特定的人群與地域,不存在挑起矛盾、不滿和仇恨的問題。事實上,犯案的不法之徒有本地人,也有內地人或外來人。所以,請勿戴上「對號入座」的枷鎖。

「冒牌水」事件引起高度關注,不僅因為「假」,還因為這涉及政府行為,更因為事件過程仍有很多調查空間。回顧近年新聞,除了最近出現的「黑司機」(無香港身分證的網約車司機),教育界又發現懷疑「深港雙重學籍」或其他涉嫌「借殼辦學」事例。近年,用假學歷申請本地大學的情况屢有出現,令校方頗為頭痛,已不算是什麼新聞了。

早前,又爆出「借殼經營」、「冒名經營」的事,被冒名的本地業界人士也未必知道。還有,香港引入各類人才,但又出現假合約和假聘請事件,獲聘的專才取得留港資格後,實際不是在港工作;甚至有個案顯示,聘請他們的資方實際毋須支付涉及的工資,日後可用其他方式回籠或抵消。凡此種種,從放鬆角度看就是「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難以避免;惟從嚴厲執法、保護正當權益的角度看,一宗都嫌多。

──各類詐騙案有不同背景,屬微觀範疇,難以一一分析,但有一些屬於大環境、大氣候的宏觀原因,而這些原因往往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輕輕放開,甚至視而不見。這就是政策傾斜而引起的副作用,繼而變成自製的破壞因素。

港人很難理解什麼是「政策傾斜」,惟這在中國大陸政治文化裏卻經常出現,而且有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威力。也就是說,當一個重大的方針政策出現後,各級官員和建制內人士都要努力落實,與權力來源同步同向而行。於這過程中,大政策就會逐步掩蓋(甚至破壞)其他政策,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都會被輕視、放鬆,甚至要讓路;即使一些可以預知的副作用和反作用,也會被擱在一旁不處理,並美其名曰「不用擔心,已有預防方法」。到了負面效果出現時,已是傷痕纍纍;跟着又用「取得重大成績」來文過飾非。

──且舉內地一些例子。當官方推動房地產市場,各方一窩蜂投入,於是供過於求;其後樓市大跌,消化經年,還出現多個「鬼城」。官方帶動內需,補貼消費;很快又出現無秩序的「內捲」,企業賤價、零價以至補價傾銷,以求生存。官方推動以舊換新、振興經濟;跟着就報廢大量仍然可用的物品,製造人為垃圾……

──香港近年面對的重大政策,就是復蘇經濟、共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適逢大量港人離開香港,於此形勢下,又出現另一個急需補充和延攬人才的大政策。我從來不反對這些大方向,於1980年代已按照當年設計的一國兩制構想全情投入。所以,我也跟不少昔日和今天的內地朋友,共同努力。惟到了今天,不想說放棄,卻已感到力不從心,只能不斷規勸,不要由政策傾斜引致政策變形就好了。

(2)一切看執行和監督

──防止政策變形,必須看3個條件:一是政策原意是否準確?二是如何執行?三是如何監督?讓專才、優才、高才來港,原意是好的,但假如這個政策只是為了填補香港流失的人才,以為從數量上和政治上抓緊就可以滿足官方需要,那就有點失焦了。我從來不輕視內地人才的作用,但他們來港後的問題,不是官方口中的生活物價,而是無根的問題。有內地人感到,只是從一個鳥籠搬到另一個鳥籠而已(當然也有滿足的人)。

──從執行方面可見,人是來了,不過是否如意,則需仔細分析。從數據可見,2020至2022年香港居民的淨遷移數字是負數(淨移出),但2023年忽然激增為淨移入21.2萬人,某程度上反映背後的移入政策。不過,再看「高才通」數據,截至上月底,近1.4萬名來港高才簽證期滿,當中54%人申請續簽,即近一半人沒申請續簽。官方說「理想」,惟有學者認為不算高,只是「可接受」。

──至於監督,則更成問題了。我相信官方盡了很大努力,但歷史經驗告訴人們,若出現上述「重大政策掩蓋其他政策」的傾向,「發展大灣區」和「移入人才」就成了當前急務,監督力量就會不自覺地減弱,審批的嚴謹程度也會受影響。而且,違背或被認為「阻礙」上述政策,可能成為「政治不正確」的指摘,於是形成說不出但卻存在的顧慮。相反,既然順應就一定不會犯錯,那就慢慢變成誰也不願挺身力擋的大氣候。

──內地以前也有好幾次重大的移居政策,同樣因為照顧大方向而引發其他負面效果。1950年代為了處理新疆問題,先由中共開國上將王震帶兵入疆,墾地闢土,也有武力平定的作用;再由其他省市大量移入漢族人口,很快就佔當地人口一半,實行「民族和文化交流」。但1989和2009年新疆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後者過百人死亡,至2014年後才相對穩定下來。背後有多種原因,在此難以細說,惟說明有些問題還未根治。

文革前後的上山下鄉,也是重大的人口移動政策;效果如何已有不同的歷史說法,官方肯定的多,民間抱怨不少。近代還有一次政策性的大移民,就是三峽工程的長江百萬大移民。當年的怨聲如今已成歷史,只能按官方所說,「要有大局觀念」。

(3)監督也要看實效

──那麼,香港目前怎樣在「大局觀念下共享榮華」?不法之徒破壞法治,香港如何面對?執法機關和廉政公署十分重要。回歸前,廉署苦於不能跨境調查,彷彿「綁手打仗」;如今這些地域限制有否改變?除了地域限制,還有沒有權域限制?會否有些事情碰不得?不知道,只能繼續支持他們嚴正執法。

──中國的特點是:優先以行政手段解決問題;於行動中,習慣出現新問題再想新辦法解決,無論如何先要達到眼前目的。可是,這樣不是很容易掛一漏萬和難以監督嗎?所以,在發展大灣區的同時,不能輕視各種違法事件,即使是苗頭也不是小事,更不可讓苗頭發展成習慣勢力,那時就悔不當初了。

此外,正視有預見性的意見和建議,也很重要,不要側重一點就不及其餘。須知道:嘔心瀝血研究出來的意見經常被遺棄路旁,要重拾熱情就很難了。香港既然是官方也珍惜的東方明珠,就不能再令香港劣質化,不應出現「誰料金屋變敗瓦」的惡果!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