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平衡保障香港人利益 方能更有效貢獻國家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大學聯招放榜,不少應屆考生在網上指出,今年收生成績提高不少,他們雖得高分卻未獲大學取錄,原因懷疑是內地有訓練非本地考生的文憑試(DSE)課程,及部分內地港人學校報考DSE,使今年經DSE及大學聯招申請大學的人數急升,社會擔憂「雙非」學童(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和「高才通」子女「搶學位」。前特首梁振英預計,未來5年將共有15萬適齡雙非學童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申請本地大學。是次大學聯招事件及其他近期爭議,反映了香港在與內地融合過程間的衝擊。特區政府必須及早思考政策,保護本地利益。

拖延10年的問題未解

今日再談可能不合時宜,10餘年前香港曾有幾波針對內地旅客和新移民的示威,包括在元朗和北區。2012年,當時候任特首梁振英建議本地醫院停止接受雙非孕婦預約分娩,而社會又有其他爭議,轉移了焦點,紛爭才減少。但當時因內地與香港矛盾引起的本土主義,卻愈發激烈。

10多年過去,問題核心未解。香港是中國一個具吸引力的地區,吸引內地人旅遊和移居,兩地文化差異卻不時引來衝突。近幾年其他政治爭議漸次平息,特區政府推出高才通及輸入外勞,希望彌補勞動力不足;疫後內地旅客重訪,爭議又再起。

針對大學聯招,區區樂見教育局迅速回應,宣布2028學年起,考生必須先於香港居住兩年才獲本地資助學位;過渡期內則須先居住一年,算是立刻堵截了今年漏洞,保障本地學生,公帑用得其所。

但其他議題似乎仍懸而未解。比如高才通申請人是否確實來港生活,抑或只是佔用本港教育資源?內地旅客來港,部分主張「窮遊」、「深度遊」,影響交通和民生,消費卻不多,導致市民不滿。政府放寬輸入外勞,工會「放蛇」發現一些公司刻意不聘請本地人,以符合聘用外勞資格,影響本地市民就業。另外房屋、醫療等問題,有人指新移民分薄資源,與10多年前的爭議多有相似。

一方面,我們需要旅客消費及外勞補充勞動力。惟另一方面,本港政府有責任優先照顧本地民生。當中牽涉兩地融合下的香港角色、新移民如何融入本地、如何保留香港本地文化等更深層次問題,需要政府以大智慧解決。

誰來疏導民間矛盾

在政策上,固然要保護本地市民。但在有相應政策之前,如何化解民間衝突?最直接的本地文化例子是,近年市面愈來愈多來自內地的商店、餐廳和茶飲店,一些店面以簡體字展示,店員之間用普通話溝通亦更常見。當然,香港是自由社會,什麼店舖進駐、使用什麼語言,是商業決定;店員之間的溝通,更不應受政策規管。政府難以介入,而且介入或會有更多問題。

同理,有朋友揚言,更多非本地學生進入本地大學,恐怕亦影響大學授課語言。早於10多年前區區已經歷過,標明用廣東話授課的課堂,因數名內地生要求,教授轉用普通話授課。在大學及其他民間機構,牽涉到內地人時,常見機構讓步。這些民間矛盾,政府不宜介入,惟市民不滿,又如何紓解?

在兩地融合的大潮流下,堅決保留香港特色,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但過度遷就內地、失去本地特色的話,又會使香港吸引力下降。即使內地各省市政府,都有保護本地利益和文化之舉。特區政府和民間都要思考應如何平衡。

最近,前特首梁振英指出必須嚴格處理影響香港誠信形象的事件:「因為影響的不僅是個別人或個別學校,而是整個香港在國內和國際社會的誠信。香港的誠信受損,對國家的貢獻就會打折扣。」針對香港特色的問題,區區想借用這個說法:香港若未能維持自己的獨特性,影響內地和國際社會對香港的看法;香港的獨特性受損,對國家的貢獻就會打折扣。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