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幸發:香港如何在挑戰中開闢新局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將於9月中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現屆政府在特首李家超領導下,踐行「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全力推動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目標。儘管外圍環境和地緣政治局勢持續複雜多變,香港發展仍保持良好勢頭,充分證明只要積極推動變革創新,便能夠在挑戰中開闢新局。

自2019年以來,香港先後受到「黑暴」、新冠疫情、疫後港人北上消費及人口外流的衝擊;加上美國發動貿易戰和關稅戰,均對香港的發展持續帶來壓力。本港經濟曾一度錄得負增長,股市、樓市表現疲弱,政府財政接連錄得赤字,勞動人口減少亦削弱了本地生產力。然而現屆政府迎難而上、積極推動變革,針對香港面對的問題對症下藥。

在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特首李家超多次親自帶領主要官員及商界,積極訪問歐美以外的市場,拓展中東及其他新興經濟市場。面對股市及新股市場表現疲弱,政府與港交所聯手推出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重新激活香港金融市場韌性和活力。政府亦推出「高才通」計劃,有效補充本港勞動力,保持經濟發展增長動能。同時,當局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及旅遊業發展,令訪港旅客數字持續回升,帶動本地消費及零售市道持續回暖。

現屆政府的努力成果有目共睹。當局最新公布今年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乃連續10個季度增長。本地金融市場轉趨暢旺,恒生指數由去年4月約16,000點低位,大幅回升至今約25,000點,表現領先全球。此外,今年上半年新股集資額近1100億港元,位居全球首位。旅發局亦公布今年1至7月錄得約2800萬訪港旅客人次,按年增加12%,帶動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於今年5月終止連續14個月跌勢,按年回升2.4%。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香港經濟並非如部分市民所憂慮的疲弱,而是穩中向好發展。

政府需更加聚焦兩大民生問題

當然,香港在「由治及興」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本地經濟仍面對不少挑戰。部分行業受市民北上消費和外遊熱潮的影響較大,導致一些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和連鎖店相繼結業,反映本地消費模式及結構正持續改變。同時,房地產市場於過去數年表現疲弱,令建造和地產相關行業承受較大壓力。本港失業率於過去數月呈回升趨勢,反映政府需加大聚焦以下兩大民生問題。

第一,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及重視本地人才。在金融和資本市場持續暢旺的同時,亦需藉此轉化為推動實體經濟和改善就業的推動力,提升普羅市民對經濟前景和就業的信心。政府於引進內地及海外人才的同時,應以本地勞動力為核心,更重視對本地人才和勞工的培育及保障,並持續檢視各項人才計劃和嚴格把關,以鞏固和促進包括基層勞工、中產及專業人才等不同階層發揮和貢獻力量。

第二,穩定房地產市場,以鞏固市民和企業對前景及消費的信心。香港逾半家庭有自置物業;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不僅影響市民的財富效應,更牽動整體消費意欲和社會穩定。儘管近月住宅市場有略見回穩迹象,惟商用物業仍持續受壓,商廈空置率持續高企。同時,銀行作為「百業之母」,整體不良貸款比率也有上升趨勢;儘管總體情况仍屬穩健,但其潛在風險值得關注。如何令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為施政報告需要聚焦的重要一環。

凝聚民心 提升社會向心力

現屆政府展現出勇於創新及敢於擔當的精神,包括近期落實《穩定幣條例》,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資產管理中心;民生方面,也就多年懸而未決的規管網約車提交立法框架建議,顯示其解決長期問題的決心。中央政府作為香港的最堅實後盾,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使香港建立了穩定的政治和營商環境,為本港長遠繁榮穩定建立了牢固根基。

不過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同時,強化市民對社會及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樣至關重要。除透過持續深化國民和愛國主義教育外,還需進一步提升市民對制度的信任,及恪守法治、公平正義等核心價值的意識。政府亦應致力構建更平等、開放、包容和多元的社會氛圍,廣納民意,加強與市民的連結及政策透明度,並透過公眾參與,讓更多市民可以貢獻地區和社會建設。這將有助進一步凝聚民心,及提升整體社會向心力。

香港現正處於經濟轉型和實現「由治及興」的重要時刻,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同心同行共同努力,香港將能夠在新時代下繼續發光發亮,續寫輝煌篇章。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執業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幸發]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