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大:盤尼西林過敏誤判致手術感染增

【明報專訊】藥物敏感常見,但有研究指九成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者被「冤枉」過敏。港大研究團隊亦分析28年間瑪麗醫院逾47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發現若病人被判為盤尼西林過敏,術後感染風險是一般患者的3倍。團隊指盤尼西林過敏患者會被處方第二線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較差;且過往藥物過敏檢測通常由專科醫生處理,人手限制服務量,港大社區藥房已推出先導服務,由藥劑師為低風險病人提供盤尼西林過敏評估。
研究指九成敏感屬「冤枉」
是次研究分析1993至2021年間,瑪麗醫院473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有165人被標籤盤尼西林過敏,當中3%出現人工關節感染,有0.7%未被標籤過敏者出現感染。團隊指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的病人,術後感染風險是一般患者的3倍,研究亦確認盤尼西林過敏標籤是人工關節感染的獨立風險因素,令感染風險增5倍。團隊為11名原被標為盤尼西林過敏、有術後感染的患者重做測試,發現全被錯誤評估。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張文康說,減低人工關節感染的重要方法是術前注射抗生素,而盤尼西林是第一線藥物,是治療細菌感染最有效藥物之一,但若病人對該藥過敏,醫生只能選用第二線或其他效果較差藥物,增加感染風險。
本港約有14萬人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但過往研究指逾九成過敏標籤錯誤。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風濕及臨牀免疫科主管李曦指出,病人多年來被「冤枉」過敏,是因醫生只靠臨牀診斷過敏,無正式為病人做藥物測試,如患者使用相關藥物後病情加重,醫生便可能判斷為藥物過敏,但未再跟進檢測,導致錯誤標籤一直未更正。
分擔人手 指藥劑師可助評估
李曦冀今次研究能引起醫生及病人關注,重視錯誤藥物標籤的影響,倡公眾檢視病歷,指有未經驗證的盤尼西林過敏標籤人士可做皮膚測試驗證。他稱以往藥物過敏檢測需要專科醫生處理,惟服務量受人手限制,港大醫學院今年初推出亞太區指引,指可由經過培訓的護士、藥劑師等醫護人員為低風險人士提供藥物過敏評估。
港大醫學院去年末透過港大社區藥房,推出藥劑師主導、以研究為本的盤尼西林過敏評估先導服務,至今約100名患者接受服務。據港大資料,藥劑師主導評估收費350元,測試及結果收費530元。李曦希望日後能向全港社區藥房推廣,包括政府擬推的社區藥房計劃,強調藥劑師不應只是「派藥」,應有更多角色,如負責藥物過敏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