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管浩鳴:公屋營運成本陡增 長遠財赤隱憂浮現

【明報文章】過去3年,行政長官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帶領香港公營房屋建設迎來突破進展;從土地開發到政策配套,展現出政府破解住房難題的決心與執行力。當局的5年公營房屋規劃,已突破16萬個單位,可見建屋量大增,供應節奏全面提速,既兼顧基層與置業需求,亦徹底擺脫過往的波動困境。
此外,富戶政策精準調控下,2025年推出新的「四級制租金」與遷出條款,同步擴大綠表資格及提高居屋綠白表比例,既強化富戶置業誘因,亦讓資源能夠迴圈。過渡房屋、簡約公屋、青年宿舍、簡樸房等措施,使房屋階梯進一步優化。加上北都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令香港重塑土地開發新格局。
公共財政壓力沉重 社會需思考「錢從何來」
以上種種轉變的確使社會欣喜。現在的事實是,於當下政府公共財政面對日益沉重壓力下,雖然房委會能夠自負盈虧,能夠可持續地提供社會穩定的基礎,惟社會亦要思考「錢從何來」及如何降低日常營運成本。
根據最新住房統計資料,香港約750萬人口中,居於公營房屋的比例逾四成。本港公營房屋作為社會民生的重要支柱,其恒常開支與維修成本近年持續攀升,引發對財政可持續性與資源效益的深刻反思。在樓宇老化、建築成本上漲與管理需求複雜化的三重夾擊下,政府如何平衡維修質量、居民需求與公帑運用效率,已成為房屋政策核心議題。
現時公屋租戶每月繳付的租金,已包括差餉和管理費。而租住房屋運作帳目中的「其他經常開支」,包括保安、清潔、電費、物業管理、屋邨公用地方管理費等,支出持續膨脹。據當局今年4月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書面質詢,預估2027/28年度開支達76.65億元,較2020/21年度增加48%,成為房委會最大財務負擔。
建成公屋,僅是長期財政承擔的起點;房委會尚需負擔其數十年的管理、維修及行政成本,以維持屋邨日常運作。此類開支規模龐大,常年穩居房委會第二大支出項目,反映了「長貧難顧」情况。過去5年,全港公屋單位從79萬增至82萬個,直接管理費用累升19%,維修及改善工程開支增長25%,其他經常支出更攀升28%。規模擴張,直接推高營運負擔。龐雜的支出結構,已導致公屋運作帳目於近年一度陷入赤字。
公營房屋開支結構 從「新建」轉向「維護」
2024年公屋租金上調10%後,2024/25年度租住房屋運作帳目由原預估赤字11.67億元,轉為有4.01億元盈餘,使房委會該年度綜合盈餘達92.45億元。然而此改善主要源於租金調整等短期措施,未從根本解決成本結構問題。隨着《長遠房屋策略》進入收成期,2025至2030年傳統公營房屋年均建成量將跳升至3.2萬伙;若計入簡約公屋,年均供應更達3.7萬伙。至2030年,公屋總量逼近90萬戶,已成定局。新單位需投入管理,老舊屋邨同步面臨重建或大型翻新,疊加開支壓力將持續攀升。
香港公營房屋的恒常開支結構,已從「新建為主」轉向「維護為主」階段。當維修成本佔營運帳目的大份額、單位建築單價逼近百萬元之際,單純增加公帑投入,絕非可持續解決問題。筆者認為社會需重新思考,公營房屋住戶是否要承擔更多的樓宇恒常開支,例如以該單位租金的某個百分比,另外繳交費用予房委會或房協;分拆出來的收入,作為屋苑營運儲備,類似私人樓宇的法團管理費或維修基金。當然,若是有經濟困難的住戶,可申請減免甚至豁免,這部分的機制亦行之有效。
筆者明白早前增加公屋租金,有機會對住戶造成影響;但其實「加價」只是補回多年來與私人市場的差距。適度維持「用者自付」原則是合情合理,亦可提高公營房屋住戶責任心和同理心,最終希望市民大眾能夠共同維護自身居住的內外環境,建設更宜居香港。
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