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傳媒如何運用AI揭發醫生花4秒看X光片?

發佈於

【明報文章】挪威一家媒體用生成式AI(人工智能)翻閱大量醫院文件,發現一名遠程工作的醫生,竟然只用4秒,便完成檢視超過一張X光片,報道最終贏得當地最高殊榮的數據新聞大獎。他們用的生成式AI,跟普通人用的ChatGPT有什麼分別?

熱中於應用科技來協助報道的挪威報章iTromsø,在生成式AI的基礎上,利用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簡稱RAG)技術,開發出一個文件閱讀系統。編採團隊藉資訊自由法,蒐集一家懷疑人手不足的醫院的大量文件,再送到該系統加以分析,找出新聞線索。

藉AI尋找新聞線索

AI當然不知道何謂新聞線索,團隊得逐步調校AI的反應,「教導」它何謂新聞價值,最終找出線索,讓記者跟進報道。該報AI主管Lars Adrian Giske表示:「我們將這形容為以RAG來嗅探數據,慢慢縮窄調查範圍。」涉事醫院的位置在挪威,但文件顯示一名醫生身在丹麥辦公,並僅用4秒鐘檢視X光片。

Giske說:「公開資料之中蘊藏海量資訊,正等待人們發掘。但要記者用人手翻閱所有數據,非常困難。在RAG的輔助下製作調查新聞,只是數據新聞的一種延伸,是自然的進化。」他認為生成式AI不止改善記者調查工序,也改變讀者看新聞的習慣:「在未來,文章或不再是讀者推崇的閱讀模式。人們會習慣生成式的閱讀環境,這趨勢不可逆轉。」

要展開一個調查項目,得先透過資訊自由法,取得大量政府文件。不過政府不是省油的燈,往往要求記者回答更多問題,才肯處理申請,拖慢進度。另一家挪威媒體便利用RAG,讓AI熟讀當地整套資訊自由法,以及75個由記者協會提供的樣板回覆,學習回答相關問題。一名記者說:「以往我要回到調查小組,才能夠花半天時間研究這些冗長的問題。用了AI之後,我可以一邊上夜班處理突發新聞,一邊發回覆。」

雖然RAG能夠令生成式AI實現科幻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情節,於彈指之間學習新技能,但芬蘭一名專門為編輯室開發AI應用程式的數據科學家Vertti Luostarinen,提出的擔憂值得人們深思:「即使你明確地要求AI不要就原文寫成總結,但它們總傾向這樣做。於新聞工作裏,細節很有用。如果我們在搜索資訊時,總是通過這類系統,令內容變得籠統、丟失細節,我很擔心社會將產生什麼變化。」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