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洪雯:「貼地金融」(八):發展航空金融 成為航空產業鏈整合者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是國際航空樞紐,而「航空金融」正是這兩方面優勢的結合。香港發展航空金融,不但能夠推動金融業往縱深發展,亦有助本港拓展航空產業鏈條的其他環節,為本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若配合適當策略,香港有潛力成為航空產業鏈的關鍵整合者(integrator),助力國產商用飛機「出海」。

香港發展航空金融的機遇

本質上,航空金融(aviation finance)以飛機這一高價值動產為核心,將其轉化為可流通、可定價的金融資產,通過資本運作,優化航空產業的資源配置。

具體來看,航空金融圍繞飛機全生命周期(購機、營運、處置)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體系,涉及業務眾多,包括飛機融資(飛機估值、融資、租賃);飛機資產交易(飛機買賣、租賃資產證券化、二手飛機產權交易);風險管理(包括責任險等的各種保險產品);跨境結算(租金跨境收付、人民幣國際化結算)等,以至法律、稅務諮詢等周邊商業服務,涉及多個高增值環節。其中,飛機租賃佔了主導地位。

航空金融具有雙產業(金融+航空)協同的屬性。香港在金融基建方面的優勢,已不必贅述。於航空產業方面,香港與200多個國際航點有聯繫,空運貨量多年穩佔全球首位。香港機場近年亦積極擴容,興建了第三條跑道增強運力,也在東莞設立空港物流基地,推展「海空貨物聯運」模式;又與珠海機場聯合推出「經珠港飛」旅客聯運,向旅客提供港珠兩地機場之間無縫連接的「空-陸-空」中轉服務。

除了飛機起降、運人運貨,香港本地設有飛機發動機檢測、維修、改裝中心,向全球超過30間航空公司的飛機發動機提供服務。香港的大學亦開設航空服務研究中心,開發適用於航空維修行業的新技術,已有十幾年歷史。

此外,航空金融業務亦具有法律敏感和政策敏感的特性。國際航空金融交易,涉及複雜的法律需求(如飛機扣押、產權爭議等),有關合約在香港普通法體系下能夠高效執行。而本港早前更對飛機租賃提供稅務優惠,合資格的飛機租賃商利得稅率,從標準的16.5%降低到8.25%,並對離岸租賃免稅,大大增加了香港對全球航空租賃業務的吸引力。

疫情後,全球對飛機的需求明顯上升。根據早前波音公司發布的《商業市場展望》報告,中國於未來20年需要8000至9000架商用新飛機,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旅行市場。更重要的是,中國國產商用飛機開始「出海」,非常需要全方位金融解決方案來保駕護航。「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需求,均為香港發展航空金融及在港延伸航空產業鏈,帶來了寶貴機遇。

目前,航空金融業務以愛爾蘭最為發達,但香港亦在全球航空金融業務中佔有一席之地。若未來能夠依託內地的龐大飛機需求,並積極配合國產商用飛機的「出海」戰略,積極發展航空相關金融業務,既可為金融業開拓新業務方向,亦能與國際航空樞紐的定位產生更大協同效應,有潛力進一步發展成為航空產業綜合服務中心,吸引航空產業鏈在本地延伸,拓展多元發展動能。

在港延伸航空產業鏈

事實上,航空金融的優勢,讓香港可以通過資本滲透,在本地拓展飛機維修、拆解、航材供應等航空產業鏈的實體環節。上文提及,香港本地設有飛機發動機的檢測、維修、改裝中心,事實上有關服務可以進一步拓展,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級航空後勤服務中心。於最新一份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長提出將香港打造成亞洲首個飛機部件處理及交易中心。也有新聞報道,有海外企業有意來港提供一系列航空專業服務,包括飛機拆解、部件回收、人才培訓等,進一步推動香港在航空業領域的發展。

此外,航空業不單產業鏈長,亦與多個相關產業如旅遊、會展、貿易、物流等具有協同效應。香港拓展航空金融和航空樞紐,也有助鞏固在這些領域的優勢。

助力國產商用飛機「出海」

過去,商用客機的製造商,主要以波音和空中巴士兩間歐美企業為主。國際間對於這兩家企業的品牌、歷史數據,以至客機的標準和規範等,均有深入認識。因此,與民用客機相關的金融服務標準,包括估值、融資、貿易、租賃、保險等,均是以這兩家公司生產的飛機為基礎來制定。甚至,整個航空產業鏈也是以這兩家公司的飛機為核心來延伸和運作。上文提到香港的大學所開設的航空服務研究中心,便是與波音公司合辦,針對波音飛機來開發適用的維修技術。

於這樣的壟斷局面下,中國國產商用飛機雖然研製成功,但欲「出海」則困難重重,首先就面對包括估值、融資、貿易、租賃、保險等在內的航空金融服務體系壁壘。而中國商用飛機首次打破壟斷進入海外市場,並建立首家海外營運示範基地,背後便有香港航空金融企業的深度陪伴(我將另文詳述)。

於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裏,財政司長便提到,香港將助力國產飛機進入國際航空市場。我認為,從金融入手,將國產客機納入包括估值、融資、貿易、租賃、保險等在內的航空金融服務體系,是推動國產飛機「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的切入點和有效手段。

香港大力發展航空金融配套,並積極探索及推廣以國產飛機為基礎的金融標準,為國際買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航空公司)提供適切的金融服務,可進一步輸出中國航空標準,推動國產飛機交易,並可參與國產飛機在全球的檢測、維修、保養、拆解、組裝等產業鏈條佈局,將部分關鍵環節在港落地,過程中亦帶動人民幣國際化。

於上述模式下,香港角色從單一的飛機融資通道,轉向航空價值鏈的整合者,構建起中國商用飛機和中國航空標準「出海」的金融基礎設施;並通過資本紐帶,協助中國飛機於全球建立營運基地,使香港成為中國飛機「外循環」的神經中樞。

航空金融可複製到其他高價值產品

事實上,上述航空金融的發展模式,可以套用於船舶、人造衛星等領域(我將在往後文章詳述香港於人造衛星領域的發展潛力)。跟飛機類似,船舶和人造衛星都是高價值產品,通常需要龐大資本投入,企業需要借助貸款、租賃等融資方案,減少初期資本支出。而且,與飛機一樣,船舶、人造衛星在營運中面對各種風險,因此需要保險服務來保障資產安全。另外,於人造衛星領域,亦可借助本港金融服務,推動中國大陸衛星企業走出去。

可見,航空金融的模式,可以有效地轉化並應用於船舶、人造衛星及其他潛在行業,提供適應行業特定需求的專門解決方案,促進其資金流動和資本運作,在擴展金融業縱深的同時,並撬動相關產業鏈條在港延伸,豐富本港產業內容。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