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藝發局兩屆資助約200職位 藝團見習配對收成效 第三屆暫無着落

【明報專訊】香港藝術發展局於2023/24和2024/25年度推出兩屆「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ATIM),為畢業生提供藝文界的見習機會,同時紓緩藝文界人手緊絀的情况。然而,以往兩屆均在7月接受申請,今年時已至8月下旬,仍未見藝發局公布新消息。到底計劃是擱置、取消,還是藝發局另有打算?記者就此事向藝發局查詢,並訪問不同藝團和見習生,嘗試審視計劃成效。
ATIM有3部分,其中之二為「藝術行政人員見習計劃」和「表演藝術及藝術製作人員見習計劃」,兩屆共提供170個配對名額。藝團和3年內畢業於本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分別向藝發局申請參與計劃,藝發局作為中間人,收集藝團欲聘請的職位,讓參與計劃的申請者從中選擇最多5個,並排列優次。經藝團面試,若成功配對,申請者將獲18個月的見習生合約。若見習生中途離職,藝團可再聘請新見習生,用盡餘下合約時間。ATIM的第3部分則是「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每屆提供20個資助名額。
劇團:計劃若取消 或減演出項目
劇團一條褲製作在兩屆ATIM均成功聘請見習生,包括行政主任和駐團演員。今年未見藝發局公布新消息,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不感樂觀。該劇團獲藝發局年度資助約100萬元,每月除開少於10萬,胡海輝說用作支付全職行政經理的薪金、排練室的各樣費用等已幾乎用盡資助,「永遠都是左支右絀」。若要維持穩定的演出數量、做好演出推廣,他說見習生這個人手非常重要。計劃未來若取消,他預計會減少演出項目,「沒有資源、沒有錢、沒有人,可以做什麼呢?根本無得做」。
對於行業傳承,胡海輝覺得比起逐個項目請兼職演員,一年半合約的見習生更能做到演員培訓。「如果只是做一個project,因為每套戲有不同要求,尤其是新進演員,很多時只能要求他做好那套戲,我很難從他一次演出看到他有什麼進步」,但見習生一年半裏會接觸兩個項目或以上,胡海輝能更好地指導。
現為該團見習駐團演員的張卓行,2023年於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畢業後做了一年自由工作者,如兼職演員、入校教班等。他在2024/25年度ATIM成功配對,於2024年11月加入一條褲製作。他至今參與過「讀癮起」2025、《規劃香港》(再規劃版),以及即將演出的《猥褻 ——三審王爾德》等紀錄劇場項目。張卓行以《規》為例,準備演出時會訪問城市規劃的專業人士,再節錄成台詞。在學校沒有學過紀錄劇場的他形容像接觸一個新世界,「學校是一個全心全意學習的空間,出來工作我還有機會不是單純工作,而是可以繼續學習,這個過渡真的很fruitful」。胡海輝亦會要求張卓行空檔時研讀其他劇本。看畢劇本,兩人互相分享對劇本的理解;兩人一同討論這一年半的目標,張卓行希望寫一個短音樂劇,胡海輝和他逐步探索方向和題材。
見習演員:計劃助全心全意鑽研表演
張卓行做過一年自由工作者,又做過近一年全職駐團演員,他形容這個見習計劃對畢業生很珍貴。做兼職演員時,演出後如沒有新項目緊接,他便要去教班,或到餐廳做兼職支撐生活。但全職駐團讓他能全心全意鑽研表演,穩定的收入亦能讓他進修唱歌、跳舞,把這些技能用在演藝事業上。
另一中小型劇團亦在兩屆ATIM成功聘請見習生,分別負責藝術行政和舞台監督。該團負責申請ATIM的行政人員形容,藝術行政的見習生為她分擔至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該見習生在職期間共參與3個大型製作、小量小型製作和一次外地巡演,藝術行政見習生在門票開售前協助宣傳,開售後全力負責票務;舞台監督的見習生則處理道具、服裝,參與排練等。該行政人員表示曾致電藝發局,詢問計劃何時有新消息,得到的回覆大意是,據目前所知計劃只到2024/25年度。
吳傲燊2023年於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學士畢業,找工作時恰好看到由ATIM提供的職位。他申請加入2023/24年度ATIM,獲在山工作室面試及聘請為見習社區藝術製作員。在職期間,吳傲燊參與數個活動的統籌工作,如「孩子發辦」兒童留聲台社區參與計劃成果展、長腿叔叔信箱30周年紀念活動等;他也由零開始參與策劃系列展覽「阿媽40 阿囡80」。此外,吳傲燊在內的部分見習生需抽出數星期,協助籌辦上年10月舉辦的香港演藝博覽。
吳傲燊此前從未接觸過策展、藝術行政,他直言連藝術都是由零開始認識,所以他形容計劃是「起步點」,「好像給了老闆一筆錢,老闆自然更大膽給年輕人機會」。另外,他亦觀察到不同藝團都出現「斷層」,「他們較難請到中層的人,如果沒有人做過底層,又怎會有人做到中層呢?(沒有ATIM後)可能會更難請到中間那一層,因為入行的人少了,亦少了人能由底層升上去」。
先配對再資助 與時間競賽
ATIM並非藝發局首個人才見習計劃,以往有3個相關計劃: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藝術人才培育計劃(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以及藝術製作人員實習計劃。3個計劃在2023/24年度整合成ATIM,從藝團角度對新舊計劃的模式有何觀察?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過往在舊計劃聘請的部分見習生,會負責出版與研究項目的文字、編輯和研究工作,但兩屆ATIM都沒能成功配對。該分會總經理陳國慧認為,ATIM裏中小型藝團優勢不及大型藝團,申請者在配對機制下只能排有限的職位選項,他們會優先選擇較有規模的大團。她續說,過往每年他們至少收到二三十個申請,但2023/24年度改模式後,兩三星期才收到一兩個申請,申請者甚至不合他們該崗位的基本要求。
不論新舊模式,藝團和申請者都要「情投意合」,即藝團選擇申請者的同時,申請者有意加入且未獲其他藝團取錄。但兩模式的差別在於,藝團在舊計劃是先確認獲資助,後展開招聘工作;ATIM則需要藝團和申請者「情投意合」後,通知藝發局,待局方確認是否成功配對,才會獲資助。同時,計劃是採用流水式機制,直至用盡配對名額為止,意味着藝團還要和時間競賽。所以,陳國慧說後來知道藝團行家如有心儀人選,會叫他們參加計劃,並優先排列該藝團,以提高配對成功的機會,她強調這不是違反規則的做法;她亦聽聞另一做法是,毋須理會申請者是否合適,在考慮先確認獲資助的前提下,聘請該申請者,如有需要便辭退該申請者,另覓新人,她認為這種做法很不理想,只是跟機制玩遊戲,並非真的培育人才。當兩屆都未能成功配對見習生,陳國慧曾書面向藝發局表達意見,但未有回覆。若計劃停辦,她預計會暫停部分正在實行的項目。
光影作坊情况類近,舊計劃請到見習生,新計劃則未能成功配對。在2023/24年度ATIM推出時,光影作坊並不知是取代舊計劃,所以錯過首屆申請。他們第二屆再參加計劃,經面試後欲聘請該名申請者,但後來藝發局指名額已滿。光影作坊認為見習生對他們運作幫助很大,由籌備展覽、宣傳推廣、整理會址的圖書館等,見習生都參與其中。
記者就以下問題向藝發局查詢,包括計劃是否取消或另有新計劃;當時為何改變計劃模式,如何向藝團介紹新模式,有否向業界收集意見;接納見習生申請加入計劃的篩選基準,把候選人名單給任何藝團的考慮條件;若計劃續辦會否考慮增加配對名額,以及放寬申請者可選擇的藝團數目;業界擔心停辦計劃或令藝團擱置部分項目,局方有何看法;另外,綜觀新舊計劃,完成計劃的見習生成功在相關界別就業的數據。
問計劃去向 藝發局未進一步回覆
藝發局回覆指,特區政府於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透過推行不同的措施,包括培育多元藝術人才,以營造百花齊放的文藝創意生態,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配合政府的施政方針,香港藝術發展局於2023年推出3項計劃,包括「藝術行政人員見習計劃」、「表演藝術及藝術製作人員見習計劃」及「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各計劃涵蓋2023/24及2024/25兩個年度。兩屆的「藝術行政人員見習計劃」及「表演藝術及藝術製作人員見習計劃」共成功配對170個藝術行政人員、表演藝術及藝術製作人員的職位,受惠機構共76個;而「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則資助合共30個藝術科技項目。至於兩個年度之後的新安排,則未有進一步回覆。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開眼 文化力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