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樂與路 幕前後 再唱響 「奮青」共對風霜燃信仰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一間屋四面牆/一支歌初醞釀」耳機裏播着《如果一天》,走入《奮青樂與路》(下稱《樂與路》)的綵排現場。一間屋,四面牆,排練室的空間不大,轉眼便被約80名學生填滿——推道具的她、練台詞的他、在角落互相打氣的她和他和他和她。一支歌,初醞釀,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他們聚在一起,放棄暑假,冒着黑雨與燥熱的天氣,早上10點到夜晚6點,燈光熄滅也未停。

他們大部分都是中學生。初登舞台,便要聽高世章的曲、唱岑偉宗的詞,演莊梅岩的劇本。不是沒有壓力,聚光燈下,青澀臉龐上有掩不住的緊張;好在青春無敵,行錯唱錯,大不了重來。這是屬於他們的樂與路。

時間倒帶11年。2014年,作曲家高世章伙拍搭檔多年的作詞人岑偉宗和編劇莊梅岩,為澳門文化中心落成15周年而創作音樂劇《我要高8度》(下稱《高8度》)。當年負責編舞的張月盈回憶,《高8度》「是一班大人做的,講每日返工但好鍾意唱歌的人,收工後自己組織合唱團的故事」。《高8度》的主角阿翔,帶領合唱團衝出澳門,去到國際合唱比賽。作詞岑偉宗曾表示,這個關於夢想、關於堅持的故事,放在任何社群中似乎都適用,「例如把阿翔變成個在台灣小鄉鎮里生活的文藝憤青,故事一樣行得通」。

年月裏一句句

「裏面的元素都很適合年輕人。」張月盈說,而且在香港,培育音樂劇演員的計劃並不多。在利希慎基金的邀請下,《高8度》成為《樂與路》,故事中的一幫澳門「社畜」也變身一班香港學生,聚集在放學後的青年中心,共同發着一場關於音樂、關於青春、關於未來的夢。2017年《樂與路》首演,由多間中學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學生擔任演員及部分後台崗位,並在次年的第27屆香港舞台劇獎中斬獲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喜劇/鬧劇)、最佳原創曲詞、年度優秀製作等多個獎項。

在香港,能夠每年重演的音樂劇不多,《樂與路》算是其中一個。每年暑假,都有班學生聚在一起,在排練室內揮灑汗水。即使在疫情那幾年線下排練及演出艱難,也有網上音樂劇工作坊、導修課程及音樂劇短片等多種方式,將故事在線上呈現。在是次重演中擔任導演的張月盈分享,今年的公開招募不限學校,共有超過200名學生報名參加,最終選出來自40餘間學校的約80人進入項目,其中約40人是演員,還有約40人擔任後台崗位,包括道具與服裝製作、燈光及音效控制……「雖然有專業人士協助,但從舞台到後台,都是學生自己做。」張月盈說。眾多報名者,怎麼選?張月盈表示,從專業角度看,口齒清晰、肢體協調,都是成為音樂劇演員的必備條件;專業之外,性格也重要,活潑還是內斂、情緒穩定還是衝動,個個人都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想要站上舞台」。

你在我天地

訪問撞上綵排,學生們聚在排練室內外不同角落,身上是同一件深藍色衫。說起自己的角色,個個臉上都洋溢着欣喜。飾演主角阿翔的August介紹,故事中的阿翔「是個好有音樂才華的人」,受擔任音樂老師的母親影響,希望可以組建一隊自己的合唱團參加音樂比賽,「整齣劇基本上就是圍繞阿翔和合唱團之間發生的故事」。August說自己與阿翔一樣,都對音樂感興趣,正巧有朋友參與了上年的《樂與路》,於是今年抓住機會報名加入。

飾演女主角Nautica的Casey來自菲律賓,不會說廣東話,置身廣東話音樂劇中,卻總是笑得開懷。她說,初入計劃時也曾感慨自己與角色實在相差太遠,「學習如何飾演她很難,從走路的方式到說話的方式都要從頭開始學」。音樂劇要唱要跳還要演,未經過專業訓練的她「一開始展現不出任何活力與情感。我對歌曲有理解,但不知道如何恰當地演繹」;但登上舞台卻令她欣喜,「想到之後要去到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這真的,真的很棒」。一旁有學生打趣,讚她的廣東話愈講愈好,「至少現在講劇中對白完全沒有問題」。

做主角的他們站在舞台中央,做配角的他們,也閃耀着各自的光芒。崔崔飾演的角色沒有名字,他說「你可以叫我舊團員。會有新團員,所以我是舊團員」。儘管角色無名,崔崔卻有自己的理解,「我們舊團員其實好熱愛唱歌,但因缺乏領導,一直唱得吟吟沉沉。直到阿翔出現,才開始愈唱愈好」。他雖已是演藝學院學生,但演出音樂劇的機會並不多,因此格外想要抓住是次演出機會。一旁角落裏,還有來自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學生,為奏響音樂劇中必不可少的配樂而練習着。就算是不會出現在台上的後台崗位,名字也被密密麻麻的寫在紙上,黏在一旁鏡子,轉場、執櫈、熄燈開燈,這數十人缺一不可。

8度旅程

訪問時,學生們不時對望,再露出旁人不懂的神秘微笑。空氣中,彷彿飄浮着只屬於他們的語言。與眾多學生相處,觀察到當代年輕人身上哪些特質?《樂與路》的音樂總監黃以禮卻疑惑,「是否真的可以這樣去定義『當代年輕人』?」在他眼中,「他們每個人都好特別。就算是身處同一個社會中,大家都看Ig、用social media(社交媒體),但每個人都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都不同,產生的化學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不會去定義『這一代的年輕人』」。張月盈補充,似乎每代人都曾被指摘「一代不如一代」,但與《樂與路》共同走過多年,見過一班又一班學生在排練室中流下汗水與眼淚,也留下回憶與笑容,令她感慨「年輕人與成熟演員好不同——不少已經是成熟演員的朋友來看過都會感歎,我在他們身上找回了當初想做戲劇的力量」。

從選拔到正式上演,有大概半年的時間。半年不算長,不夠培育出成熟的音樂劇演員;但半年也不算短,足以實現《樂與路》藝術與品格教育的「4D」目標——「Discipline(紀律)」,不能遲到早退,不能因為是非專業演員就放鬆要求;「Dedication(奉獻)」,一齣音樂劇,需要眾人奉獻熱情與時間;「Delight(喜悅)」,在演出中發掘樂趣、在舞台上感受喜悅;「Discovery(發現)」,像劇中阿翔,發現屬於自己的路。張月盈說,「4D」不僅是《樂與路》的目標,也是每套登上舞台的戲劇都一定具備的特點。黃以禮則補充,希望《樂與路》成為學生發現自我的旅程——「社會定義了你要考多少分、做什麼職業,才能過上成功的人生」,因此無論是劇中阿翔,還是劇外的年輕人,「好多人都想行別人成功的道路」;但「有的人擅長溝通,有的人笑容很甜……如果一定要走別人的路,會迷失、會辛苦」。他感慨,不僅是年輕人,「整個社會的人都在尋找自己。我是誰,我要走怎樣的路?其實每個人都不同」。人生樂與路,或許如歌詞,「縱使花光氣力搏取勳章/憑肉身撞高牆」;但兩人希望學生與觀眾都記住那句,「面對無涯風霜/用愛重燃心中信仰」。

音樂劇《奮青樂與路》

日期及時間:

8月22(今日)至23日 晚上7:30

8月23至24日 下午2:30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80至480元

詳情:bit.ly/45nWE1U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