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港藝新星饒館佈展 人生思悟繪塑初凝

【明報專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記憶都會過期。碼頭會移、屋邨會拆,百年古樹根也會在一夜間被斬個乾淨,只在石牆上留下深淺痕迹。還好有藝術——消逝的風景可以凝成水墨;浮動的情緒也可揉入陶泥。
饒宗頤文化館和一新美術館聯合策劃的「港藝新星展覽」來到第三屆,過百位年輕藝術家參賽,最終有5人獲選,成為今屆「新星」。望着不同物料、不同媒介的創作,一新美術館創辦人孫燕華想通過展覽對所有藝術家說,請不要灰心,你的存在很重要。
「落地香港機場,我疑惑:機場裏面為何全是灰色?是否生活就是這麼單調?」孫燕華說,在這個事事都強調「meaningfulness」(意義性)的年代,人們迫切想為藝術尋找意義——為何需要藝術?又為何需要藝術家?她相信,對觀眾而言,親身走入藝術館,在灰色的城市中「見到色彩、見到美」,「就是藝術存在的價值和重要性」;對想要創作,或是想要放棄的藝術家而言,「既然藝術在你的人生中已經發揮了這麼大的力量,請不要放棄——這是『港藝新星』計劃的核心」。
韓雁婷 水墨拆分重組城市記憶
從饒宗頤的書畫作品間穿過,走入內側那間展室,5位「新星」的作品分散在各個角落。牆上的幾幅水墨,是韓雁婷的系列作品《城市記憶》。中大藝術系畢業的她,希望用當代水墨捕捉消逝的城市風景。「疫情前後,我成日去寫生。」她說,在那些「冇工返、冇人見」的日子裏,只能獨自拿起畫筆,漫步城市各個角落。她觀察到這幾年城市飛速變遷,「我以為會一直在那裏的建築物,卻會突然之間消失;一兩年沒去,整個城市就不同了」。她笑說,寫生像是「同發展局鬥快,看是它拆得快些,還是我畫得快些」。
寫生,記錄的是當下;水墨,描繪的卻是記憶。她將寫生作品中的風景拆分、重組,落在紙上,乍看是眼前的香港,細看卻處處都不同。例如作品《石林組曲》,8幅植物枝幹包裹着中間一幅城市高樓。枝幹靈感源於港島那些爬滿石牆的古樹,她說自己每次經過都會忍不住停下欣賞、觸摸,卻一直沒來得及去寫生,「我一直想,它都存在了那麼多年,我總有一日會寫(生)到」,沒想到古樹被斬,再沒機會望多一眼,只能將記憶中的古樹臨摹在畫中。樹的中間是座沒有樹的城市,她希望啟發觀眾反思,「我們是否為了城市發展,犧牲了太多與自然相處的機會?」
丘藝藍 瓷器裏尋飄逸人生
記憶珍貴又脆弱,令另一位「新星」丘藝藍聯想到瓷器。她在大學主修繪畫,近年卻開始接觸陶瓷。她認為,「陶瓷同雙手、同身體的距離好接近」,雖與繪畫屬不同媒介,但兩者都可表達她的內心追求。展覽中,有她的系列作品《逸游自恣》,純白瓷器在燈光照射下竟有鏤空花紋,寥寥幾筆勾勒出的人形,彷彿飄浮在瓷器上。丘藝藍分享,這是玲瓏瓷,需在瓷器坯身雕出鏤空,再填上特製的釉,「一些特定條件才能燒製而成,好脆弱,需要好小心」,因此每個瓷器都不同。她笑說,創作玲瓏瓷,需要「不斷承受失敗」,但收穫成品那刻,卻又令她似瓷上人仔,感到「飄逸而自由」——正如藝術,又似人生。
「港藝新星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6年1月18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逢周一休館)
地點:美孚青山道800號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展室三
詳情:bit.ly/473Iwfl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孫志超
設計:賴雋旼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唔講得》重演 黑色幽默裏悟真 (2025-08-22)
Friday Planner:試新嘢 (2025-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