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唔講得》重演 黑色幽默裏悟真

發佈於

【明報專訊】《唔講得》開場,一對醫生夫妻正閒話日常,溝通、爭吵、再溝通、再爭吵……彷彿幾十年的歲月都已融在瑣碎對白中;一個已經成年卻稚氣未脫的兒子,游走在夫妻之間,如夢又如真——胡恩威說,是次重演的版本「有兩個仔,是同一個人,卻有兩個分身」,因為「夫妻兩人想像出來的仔都不同」;一位舊同學的闖入,牽扯出一段舊情,又揭穿一個真相。

謊言接謊言,小心翼翼維護的脆弱婚姻如多米諾骨牌般坍塌,一間屋、4個人,他與她是夫妻,她與他是舊情人、他活在他和她的記憶裏,卻又左右着他們的關係。無數對白,構成的故事宛如羅生門。胡恩威說,劇中存在許多對「兩男一女的關係,是種典型的戲劇張力」;但故事卻不那麼典型,看似是夫妻間的日常對白,細品卻另有他指,「有種好強的實驗性」。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編劇喻榮軍在介紹《不可說》劇本時,曾引用《大般涅槃經》,表示「世間萬物有許多都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有許多事情只可做而不可說。真理是要靠心靈去感悟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所有的法門都是以一心應對萬心,不可執著於言說」。於是,在疫情之下,在太多事無法言說的時代中,《不可說》誕生。胡恩威第一次在上海看,便覺得這個劇本「好特別」——「不是一個典型的故事,不是一個所謂的完整故事,而是由相同的人物關係中衍生出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效果」;特別之外,還有共鳴,「與我們這幾年的生活處境有共鳴,改做廣東話,應該會有些不同的味道」。

「缺耐心」時代 胡恩威未憂話劇未來

胡恩威認為,與喻榮軍自編自導的普通話版本《不可說》相比,廣東話版本的《唔講得》多了「黑色幽默」。在他眼中,普通話「始終都是一門所謂官方的語言」,但廣東話卻存在更多的「曖昧性」——因為古老,「唐詩宋詞用廣東話念都通」;也因為「9個音」營造出的語境與普通話大有不同,「所以整個感覺都好不同」。普通話的版本,有種嚴肅,廣東話的版本,卻有更多解讀空間,「表演者有不同態度,講同一句對白便會衍生出不同的意思」,例如『你好叻』未必代表你好叻,意思可能係相反——你看周星馳的電影都是,講的不一定是真」。

講的不一定是真,避而不談的這些那些,是否才是真相?胡恩威感慨,我們正活在一個「溝通好容易的年代」,「以前你要寫出來、講出來,但現在可以拍片、錄音、用emoji」;溝通方式的變化,令情感和情緒也產生變化,「以前兩個禮拜才能看完一本金庸小說,現在可能30秒就看完,我們是否還能夠深入地去了解?還是我們只能淺淺地閱讀?」

淺淺地閱讀、淺淺地了解,耐心已經成為稀缺資源,動輒幾小時的話劇會否難令觀眾接受?胡恩威卻並未擔憂話劇的未來。他說,看話劇是種習慣,就像跑步,「如果你由細到大習慣了長跑,就不會覺得馬拉松很辛苦」。然而,他卻為當下的藝術教育感到憂心,「我們的教育制度的目的不是培養你有好的習慣,而是培養你有好的考試成績。但考試考不到你有沒有思想深度、閱讀深度」。耐心需要教育和培養,文化生態也需要改善。

《唔講得》

日期及時間:9月4至6日晚上7:45

9月6、7日下午2:30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80至680元

詳情:bit.ly/475rrld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港藝新星饒館佈展 人生思悟繪塑初凝 (2025-08-22)

Friday Planner:試新嘢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