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阿布扎比】「照」見阿拉伯

發佈於

【明報專訊】走在倫敦的街頭上,分外親切。除了英式建築與昔日香港街道及建築相似外,街上亦滿是港人,時常都會聽到廣東話。不單如此,到阿布扎比工作後,每每見到阿拉伯長袍人士都感到一份熟悉感。在倫敦,他們穿著光鮮,多集中在倫敦中央地區牛津街的高檔百貨公司,總是悠然自得地逛街。看到他們,有時會對於自己身處之地有所混淆。

倫敦有15%的人口為穆斯林族群;西亞文化自中世紀已跟歐洲千絲萬縷,夾雜歷史中的恩怨情仇,都影響到今日歐洲的社會文化、語言和人民生活。走訪多個倫敦的藝術文化場所,都不乏西亞藝術的身影。較亮眼的是在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的常設展覽「Artist and Society」中佔據整個展廳的Farah Al Qasimi作品。生於阿布扎比的Farah,年紀輕輕已受多個知名美術館青睞,其作品成為各大博物館的館藏。Farah以其一系列圍繞阿拉伯文化、殖民主義及消費主義的攝影聞名。藝術家長期游走阿布扎比和紐約兩地,生活體驗的差異塑造了Farah對於日常的微細觸覺。

她的作品色彩斑斕,感覺幽默,似在展示日常阿拉伯族群的家居生活,亦真亦假。攝影作品Bedroom (Baba)(2018)中呈現阿拉伯父親的睡房,當中暗藏多個文化符號,例如掛有阿拉伯男子長白袍的衣架、具有歐洲風情的花紋梳化,隱喻西亞家庭對於歐洲文化的嚮往。After Dinner(2018)中,有一少女在窗前窺探外面,手拿着阿聯酋常見的Al Ain牌樽裝水,背後疑似是母親的女人展開雙手表示不解。藝術家是否暗指在阿聯酋的日常?作品中的現實元素,加入一些無關痛癢的細節令日常感大增。而且照片的曝光處理,也營造出一種戲劇感。不單止攝影作品,Farah的創作多元,涉獵錄像、裝置作品等。她亦着重空間氣氛的營造,比如在泰特現代藝術館的展示中,展廳的牆紙都是藝術家將其作品放大而成,為整個空間營造出一種怪異的感覺。觀者置身其中,就恍似照片的一員。

雖然Farah作品的阿拉伯感覺很重,細意觀察下,會理解藝術家是想營造一種普及、脫離文化規範的熟悉感。比如很多作品的角色也是掩面的,難以釐清其種族。用於展覽中的窗簾牆紙,每家每戶都有,連華人社會也是常見的,為什麼放在Farah的視覺字典中就會變得很阿拉伯?我想Farah的作品提出很多視覺上的混雜性,令我們思考究竟文化的展現是由客觀視覺構成,還是受我們自身的觀念所限制?當代社會文化體驗受全球化及資訊爆炸的影響下,已變得十分混雜。同樣地,在外生活的我,就算去到倫敦,亦會從食物及日常遊歷中,感受到香港的文化之餘,亦夾雜了我在阿拉伯世界生活的熟悉感。在倫敦的最後一天,坐着似曾相識的雙層巴士途經西敏寺,見到大量穿黑袍的阿拉伯人為加沙衝突集會。這是在阿布扎比不會看到的情景,而又與阿拉伯文化息息相關。在多元的文化體驗衝擊下,究竟何處為家?

文:鄧芷茵(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香港】「快」的政策,如何培養「慢」的藝術? (2025-08-22)

【東京】夏日怪談(下) (2025-08-22)

【巴黎】Anna Maria Maiolino:我在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