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沙特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 謙卑融於漠 「城牆」貫古今

【明報專訊】沙特阿拉伯「2030願景」由提出之時數起,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該願景充滿雄心,旨在將沙特阿拉伯王國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更注重可持續,經濟發展更繁榮、更多元的社會,也期待沙特王國能逐步在文化、旅遊和科技領域的發展,可以引領世界之餘,同時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前來生活和工作。9年間,許多滿有話題的城市規劃和建築概念不斷在媒體曝光。從170公里長的縱向立體城市THE LINE,到紅海上的八邊形懸浮工業中心Oxagon,再到邊長400米,集居住、零售、酒店、文化功能於一體的巨型立方體The Mukaab,它們為「2030願景」描繪了一幅幅近乎科幻超現實的畫面,其最終將帶來積極還是負面影響,仍靜待時間來回答。
在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亮相的項目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Diriyah Art Futures),是沙特2030願景首個推出的公共項目。對比願景計劃下其他城市規劃和建築概念,它顯得尤為珍貴地謙卑和「無聲」。
「邊界的結構」連接農業區
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位於阿拉伯半島歷史悠久的內志(Najd)沙漠區,靠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遺址阿圖賴夫(At-Turaif)——它曾是內志地區的古都,在歷史和考古方面都有厚重價值。而項目位置的另一側則是農業區,遍佈田野、花園和水井。項目所在位置所具有的這種連接性,讓意大利的斯基亞塔雷拉建築事務所(Schiattarella Associati)決定採用「邊界的結構」,受訪建築師團隊介紹道:「一側是舊城中心狹窄的街道、小型的建築,一側是農耕區。兩個區域之間,城牆曾作為區分和連接的作用佇立於此。水、農作物、建築材料通過城牆大門進入城市。我們重新演繹了通道的概念,讓所有事物可以在此相互連接,同時又清晰地劃分出界限。」俯瞰項目,它由4個不規則、各不相同的幾何量體組成,它們之間斷續而富有節奏地組成了「城牆」結構。其高低的錯落感,讓建築整體與一側綿延向下的農業窪地有了視覺上更自然的連接。而建築整體的石材顏色,讓建築彷彿融入周圍的沙漠環境。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與其說是想成為視覺的中心,不如說更希望成為尊重環境、融於環境的謙卑建築。
在具體的建築語言和材料選擇方面,斯基亞塔雷拉建築事務所也繼續踐行了向項目所在的環境歷史和傳統借力,並做當代詮釋的方法。阿圖賴夫的城市肌理,是由一條主路和不斷「開枝散葉」的狹窄小路,連接着蜿蜒的區塊和區塊中不規則的小型建築而構成的。這一手法是為了對應內志沙漠區炎熱的氣候和強烈陽光,便於提供更多遮蔽太陽和戶外陰涼區,同時連接項目的不同區塊。
當代演繹應對極端氣候
在材料上,建築事務所也尊重內志的建築傳統,即沙漠建築的就地取材理念——石材、原土和泥灰漿皆來自工地,這讓建築和所在的土地建立了很強的連續性。受訪者說:「沙漠生活迫使人們發展出讓生活在極端的氣候下變得可能的策略。」斯基亞塔雷拉建築事務所為沙漠建築在應對氣候的策略上做了一系列的當代演繹。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的4個獨立的建築體塊,都沒有採用外部開口,相對吸熱的玻璃幕牆也特別只在陰影處使用大窗戶。4個建築塊的立面方向皆經過巧妙的數學計算,以避免直曬,和提升空氣的流動。建築的間隙和開放平台也做了巧妙的計算,讓來自周圍的涼風可以更好地通過。建築也特別設有地下部分,更能隔熱的空間用作數碼藝術的實驗室和工作室。受訪者說:「我們的工作是將邏輯數學結構的嚴謹與偶然相協調。正如迪里耶未來藝術中心一樣,我們的作品始終運用幾何學來動態地組織複雜性,將矛盾視為賦予建築生命的元素。」
文:三皮
藝術和建築設計跨文化傳播人、撰稿人,常駐倫敦
編輯: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