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歐IPO急跌 主要企業擬改美上市

【明報專訊】歐洲新股市場近期轉趨冷淡,今年至今英國新股集資額見30年以來低位,歐洲新股集資額亦按年少近一半,迫使多家歐洲新貴考慮在美國上市,已在歐洲上市的也考慮改變其主要上市地,以求較好估值,當中不乏老牌企業,如道達爾(法:TTE)、蜆殼(英:SHEL)等。綜合分析,歐洲新股困局有多重因素造成,如目前熱錢都留在美國、歐洲ESG規管影響油氣公司估值等,另有金融業界高層指出,歐洲要實施改革,才可吸引資金留在當地市場。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華爾街日報》、彭博、路透社
根據Dealogic數據,今年至今英國只有6家公司上市,集資額合共2.08億美元,刷新30年來低位;今年初至8月中,歐洲新股集資額亦按年跌近五成。反觀美國,同期新股集資額按年升38%,香港新股集資額更按年大升7倍。
英集資額30年新低 歐跌近五成
歐洲國家除新股集資額「縮水」外,已掛牌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亦見收縮。隨着全球愈來愈多企業轉向私有化,5年來倫敦上市公司數目已減少兩成至約1600家。倫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約5萬億美元,反觀在美國掛牌的Nvidia(英偉達)(美:NVDA),單一家企業已值4.4萬億美元。
過去半年,歐洲新股市場絕大部分由中小型公司佔據,但走勢不一。區內規模最大的新股為瑞典醫學設備公司Asker Healthcare Group(瑞典:ASKER),集資約100億瑞典克朗(約10.5億美元),自上市至今升約17%。西班牙旅遊科技公司HBX Group International(西班牙:HBX)上市集資7.48億歐元(約8.8億美元)後,股價一直「潛水」,至今累插約三成。
在看到轉機之前,近期一些歐洲企業新貴都寧願「離鄉別井」,赴美國上市。瑞典「先買後付」公司Klarna及英國晶片設計商Arm均打算到紐約主要上市;在愛爾蘭註冊的體育博彩公司Flutter Entertainment(美:FLUT),去年已將主要上市地從英國轉為美國,英國工業設備租賃公司Ashtead(英:AHT)、匯款公司Wise(英:WISE)均有意效法。
英國富時100指數最大市值公司阿斯利康製藥(AstraZeneca)(英:AZN),也被市場猜測會跟從步伐。阿斯利康製藥行政總裁Pascal Soriot拒絕回答是否打算改變上市地點,也稱公司非常重視英國,但他表示:「隨着時間過去,現實是投資資金正在移往美國。」
《華爾街日報》比較美股與歐股的市盈率,美國標普500指數預期市盈率達22倍,反之英國富時100指數為13倍,德國DAX指數為15倍。泛歐交易所(Euronext)行政總裁Stéphane Boujnah認為,對於對未來負責的歐洲人而言,這是個重大警號,強調歐洲不想只成為美洲與亞洲之間的某個區域。
估值偏低成歐上市企業心結
估值偏低成歐洲上市企業心結,多家曾考慮遷往美國上市的公司,都提及估值。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行政總裁Patrick Pouyanne去年提過,公司正認真審視在紐約主要上市的可能性,以吸引美國投資者。他解釋,公司美國股東增多,歐洲股東減少,包括法國股東,「大概是因為ESG的辯論……這是個現實,而你看到美國市場與歐洲市場之間估值頗為不同」。他補充,道達爾因此有「受託責任」,研究在美國上市。
老牌英國石油公司蜆殼雖以倫敦為主要上市地,但其股值仍與埃克森美孚(美:XOM)等美國同業有差距。去年蜆殼行政總裁Wael Sawan表示,若蜆殼未能跟上步伐,將保持所有選項開放。總部位於瑞士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英:GLEN),也一度研究過將主要上市地由倫敦遷往紐約。2月時嘉能可行政總裁Gary Nagle表示,公司希望股份在恰當的交易所買賣,以獲較好的估值,並以紐約為首選地。本月Gary Nagle則改口風,經審視後認為在美國掛牌後,公司不太可能獲納入標普500指數,不會推高股東價值,故決定留在倫敦。
律師行:美股某領域獲更高估值或屬假象
不過,即使改在美國掛牌,也不代表一帆風順。史密夫斐爾律師事務所企業合伙人Michael Jacobs表示,在美國上市往往被視為可以進入更大的資金池,並在某些領域獲得更高估值,但許多時候只屬假象,隨後還有沉重的監管負擔、訴訟風險、更多資訊披露要求、獲納入指數的巨大挑戰等。據倫交所數據,過去10年在紐約上市的20家英國公司中,只有3家市值上漲,另有一半已經退市。
歐盟重啟整合成員國資本市場
新股市場低迷期間,歐盟一直整合27個成員國的資本市場,至今已耗時10年,最近重啟整合工作。德意志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Stephan Leithner曾參與當中一個工作小組,解決各國破產框架的差異。他表示,他們的討論重點要從技術層面移向根本改革,否則將引發重大遺憾,「會幾乎是對年輕一代造成的罪行」。
嘉能可宣布留在倫敦後,英國最大投資者勵正集團(英:LGEN)行政總裁Antonio Simoes亦指出,他看到國際客戶投資在英國的需求被遏抑,包括在倫敦掛牌的公司,認為政府需要實施改革,推動經濟增長。他解釋,英國發展愈好,股市就會隨之反映經濟狀况,「我們只想看到那些改革順利實施,那就會有更多資金投資在英國」。
[企業地球村]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增國防開支等措施出台 料提振歐新股市場 (2025-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