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娛樂

【娛樂場】紀錄片《毛家》拯救流浪動物 呈現「生命平等」信念

發佈於

【明報專訊】導演區焯文執導紀錄片《毛家》正上映,由2019年至2023年間,追蹤香港民間團體「毛守救援」的動物拯救過程,包括醫治、暫託到領養,以「救一隻、活一隻」的精神將生命救回來。《毛家》紀錄流浪動物由無家到「毛家」(毛孩的家),牠們被棄養、被虐待,有被砍掉半邊頭顱、有傷口潰爛、有被蛆蟲侵蝕、有些花盡醫療費也救不到、有些因樣貌外形不討好而留在狗舍終老。

花4年追蹤拍攝逾40隻流浪動物

導演區焯文早期參與製作的電影包括《微交少女》和《鴨王》,其後獨立執導之作多聚焦社會議題,2018年劇情片《毛俠》以流浪狗為主題,宣揚動物保護信息;2023年《說笑之人》描繪一名輕度智障單親爸爸與兒子之間的細膩情感;2024年《山莊日記》由殘障人士主演,深入探討家庭關係、智障議題及人性的複雜面向。在新作《毛家》中,區焯文用4年時間跟隨香港民間動物保護團體,追蹤拍攝逾40隻流浪動物,拍下百多小時的片段,記錄4隻小狗成功覓得家園的過程,反映在香港實踐動物保護的挑戰與困難。

導演區焯文由《毛俠》到《毛家》

從2018年劇情長片《毛俠》到現在的紀錄片《毛家》,區焯文兩度聚焦香港流浪動物保護議題,投放大量心力與時間製作電影,他透露創作原因:「2018年我在思考創作方向時,希望能創作有社會意義的電影,並開始在多不勝數的社會議題中尋找一些既能觸動我,又受大眾關注,但市場上少有提及的題目,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創作關於流浪狗的故事,於是有了《毛俠》這部劇情長片。儘管當時製作資源非常有限,但上映後卻收到觀眾的熱烈回應,讓更多人關注流浪狗問題,也促使動保界出現變化,這讓我覺得圍繞流浪動物保護的創作意義重大。」

今次《毛家》以紀錄片反映流浪動物真實困境,區焯文表示《毛俠》獲得正面迴響後,有投資方建議他拍攝《毛俠2》,但他認為若續集在情感和社會意義上無法超越第一部,即使技術和成本提升,也失去創作意義。恰好有動保機構的義工看完《毛俠》後告訴他,劇情片雖能吸引關注,但無法完全反映動保義工的真實困境。他認同這一觀點,例如流浪動物的傷勢,無論使用多少特技和化妝,仍難以真實呈現。義工說:「導演,你跟我們出動幾次,就會明白。」他到前線親眼見證真實情况,但僅僅看到不夠,還需要拍下來,讓觀眾了解,於是《毛家》這紀錄片便誕生。

《毛家》拍攝過程中,創作團隊不只要面對拍攝流浪動物的不穩定性,以及龐大的工作量,還有與義工相處的課題和後期剪接的挑戰。《毛家》呈現「生命平等」信念,區焯文希望帶出大家學會平等對待生命,認識尊重貓、狗及所有生命,透過這部紀錄片做出一點貢獻,令社會風氣可以慢慢轉變。

主題曲唱出義工無私守護初心

《毛家》主題曲《無家》由黃妍主唱,糖兄作曲及編曲,方浩權填詞,糖兄與Cousin Fung聯合監製,黃妍唱出《無家》的心痛與希望,歌曲旋律低迴卻蘊含力量,唱出流浪動物的孤單與渴望,也唱出義工無私守護的初心。《毛家》正上映,票房收入扣除成本全數捐給動物救援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