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周日話題:大罷免大失敗 民望尋底 綠營如何能求勝

發佈於

【明報專訊】執筆之時,台灣正就「重啟核三」進行公民投票,同時也是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原本藍白陣營撐公投,是希望將公投與大罷免的投票綑綁在一起,有利催谷藍白陣營支持者出來投票。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大規模的大罷免投票,決定在7月26日投票,而公投時間呢,卻變成在8月23日。於是,這一招「公投綑綁大罷免」的反制策略完全「甩轆」,變成了公投與小罷免綑綁,當時還被綠營支持者譏為藍白陣營政治水平太低,公投綑綁不成還綁死自己。

不過,7月26日的大罷免變成大失敗,綠營支持者一時間大迷失,不知怎麼面對。那麼,昨日的公投及小罷免頓成雞肋。由於大罷免「輸晒」,綠營支持者似乎對今次公投及小罷免轉為「大冷待」,部分支持者,更期望公投會因為投票人數不達門檻而失敗。至於7名藍營立委的小罷免,幾乎無聲無息了。現在人們的注意力,就轉為賴清德政府將如何調整內閣,扭轉執政低迷的政治現狀。

島內政治,島內解決,我們這些處身外圍的「花生友」,本來就不該說三道四。不過,外界擔心的,是這次大罷免失敗之後,賴清德政府會否為了贏得2026年縣市長選舉,以及2028年的連任選舉,作出一些比較激烈的兩岸議題操作:一或主動掀起矛盾,令地緣政治變得不穩定,讓他在選戰從中得益;又或者他會否因應外部勢力的壓迫,令他被迫採取極端反制措施,令東亞地區政治形勢變得緊張。

經濟發展不均 加重「被剝奪感」

近十多年,全球極右思潮的政治影響力愈來愈大。極右思潮興起的經濟原因,在於經濟發展極度不平均。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但大部分老百姓沒有受惠,青年人更加無能為力,這是「被剝奪感」(deprivation)。在疫情之後,全球經濟體大都恢復元氣,但青年一樣「食蕉」,這個經濟形態有稱為「復蘇一樣無工開」(jobless recovery)。近年掀起的「人工智能」(AI)熱潮,讓AI相關的產業在股市屢創新高,金融及科技業的高層人士當然賺到笑哈哈,但其他產業則被指會被AI趕盡殺絕。如果你是一名營營役役的青年,你會有何反應?

各國主流政黨面對「被剝奪感」的社會問題,最多只能見招拆招。例如英帝工黨,認為青年「被剝奪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辦法買樓「上車」,於是最近就傳出想搞稅制改革:取消樓宇印花稅,將其轉為財產稅,即是每名業主都要交稅,樓房愈貴就交稅愈多,至於某個數額例如50萬英鎊(約500萬港元)以下的樓房,就有極為優惠的稅項,幫青年「上車」。問題是,上到車就可以解決「被剝奪感」嗎?部分啦。

全球主流政黨被「懲罰」

但正如有學者指出,「被剝奪感」的出現,原因複雜,例如所謂階級流動失效,青年無法透過知識增長,以往讀完大學之後,可以做專業「上位」的路徑失效,青年讀完書即失業,於是,就產生了「就算我點努力,都冇辦法攀上社會的階級」的感覺。又例如工作崗位上,青年及老百姓覺得他們的工作機會被其他人,特別是外勞搶走了,於是他們就覺得,有需要限制以至驅逐外來勞工。又例如前幾年好流行,政府呼籲青年去讀編程(coding)或者信息分析師(data analyst)的課程,迎接未來資訊發展的需要,但近半年卻說因為AI的興起,權貴都說編程及分析交給AI「仲好仲快」,那麼前幾年讀這些課程的青年該怎樣?失業乎?正因全球主流政黨都無法有效處理「被剝奪感」的問題,這些青年及老百姓,會將選票投去第三勢力,即是那些支持「排外」,拆掉固有體制的新勢力,以「懲罰」主流政黨。

我想強調,這些都是全球主流政黨都要面對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全球政黨都束手無策,頂多採取短期止咳的措施。例如青年及老百姓的工資一直都沒有增長,政黨就只會想到派現金,將「多收」的稅金派出去,製造財富再分配,但是,青年每年多收一萬幾千元現金,對向上流動有多大作用?又例如外來人士搶工作,政黨就會想到限制外勞輸入,但一些工種例如老人院工作,連本地人都不想做,只能夠依賴外勞,沒有外勞的話,福利機構又怎麼辦?

由於主流政黨基本上無法處理「被剝奪感」的議題,部分就轉移視線,將「排外」與「國家安全」掛鈎,將國安因素無限放大,把「排外」變得理所當然。於是,即使是合法的外來移民,政黨往往會再設重重關卡,讓他們難以申請永居以至入籍,有的甚至將已入籍的人,重新走過入籍程序,要證明他們與原生國家或地區完完全全脫離關係。

為贏選舉 或挑動統獨爭議

我想再強調,全球主要政黨都未有一套有力的政策,處理「被剝奪感」的問題,所以我們也看不到賴清德政府有任何良方妙法處理此事。因此,東亞周邊國家會擔心賴清德政府,會否因為2026年的地方選舉「殺埋身」,以至2028年選舉連任的壓力,轉而以激烈的政治議題,即是以「排外」、「國家安全」為主軸,挑動島內藍綠陣營關於統獨議題的爭議,將兩岸議題升溫,將「被剝奪感」的議題壓力,轉為一場統獨議題以至兩岸瀕臨戰爭的大對決,以利選情呢?

為何周邊國家有如此擔心呢?一來,由於賴清德政府一直民望不起,綠營內部必然有一股強大的壓力:與其嘗試搞些政策去改善被剝奪感(也不保證成功),不如搞短期操作,將兩岸升溫並把選舉轉成又一場的統獨大對決,博一鋪呢?其二,對岸看見賴清德政府的民望、政治及政策弱勢,相信內部也有誘因,「趁你病攞你命」,借提升兩岸的對立形勢,逼賴清德政府也要提升對策回應,令局勢升溫呢?這兩個可能,就讓外界及周邊國家擔憂。

賴清德政府民望一直尋底,筆者係局外人,不想就其內部經濟政策說三道四。但從局外人看,賴清德政府至少能夠穩定兩岸情勢,上任以來兩岸沒有出現劍拔弩張的態勢,是其政績之一。但是,其穩健的兩岸政策,卻招致大罷免的大敗,因為大罷免團體的主軸,是將有關投票,提升至統獨大對決,更是民主最後一戰的對決。這個層次與選民的體驗,落差極大。選民看到,現在既沒有飛彈威脅,也不見對岸武嚇,社會一片昇平,感受不到迫在眉睫的緊張感,自然就覺得眼前的「被剝奪感」比起「統獨對決」來得迫切。那麼,假如當初在大罷免之前,綠營提升兩岸對峙的態勢,會否令大罷免變成大成功呢?歷史沒有如果,大罷免已成過去。

執筆之時,賴清德政府有三名閣員請辭,內閣改組正在逐步推行。大家不妨看看,新內閣能否帶來新氣象了。如果一年之內,新內閣沒有新氣象,那麼選舉險中求的壓力,又多一重了。

文˙王慧麟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