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沒再提「微調」 教局維持SEN非華語生津貼門檻

【明報專訊】本報今年5月報道,教育局在學界閉門會議透露9月新學年(2025/26)「微調」特殊教育需要(SEN)非華語生支援津貼,將門檻提高,每間學校至少要收6個這類學生,才獲發津貼。不過,局方臨開學前發學校通告,沒再提「微調」削津貼安排,稱新學年每校維持取錄1至9個SEN非華語生,可獲約10.7萬元津貼。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作芳說,知道政府包括教育局要應對財赤,但認為始終不應減少對SEN生的支援。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今年5月與教育界代表閉門會議,宣布新學年削減學校營辦津貼(EOEBG)約一成及一系列新措施。官員並一度提出「微調」SEN非華語生支援津貼,由每校取錄最少1名這類學生就可領第一級津貼、即約106,769元,擬改為要至少取錄6人。
津小議會:財赤也不應削SEN生支援
不過,翻查教育局8月19日(上周二)更新的通告,局方未再提及「微調」安排,但新學年起這筆津貼不再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的變化調整(見表)。津貼用途包括增聘能說廣東話、英語或少數族裔語言的助教、買翻譯服務加強校方與非華語生溝通。
朱國強:局方今次聆聽意見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昨在網上發文,稱昨收到局方來函,列明局方「為優化和整合資源運用,2025/26學年的津貼額將維持不變」。朱昨形容自己「成功爭取」,稱曾利用口頭質詢向教育局長蔡若蓮表明「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SEN學生」的立場,又稱局方今次聆聽意見,他盼政府避免在支援弱勢學生上再次「開刀」。
張作芳表示,不知悉局方「轉軚」原因,稱合資格學校可使用該筆津貼聘請助教,「照顧有需要的人是很重要的幫學生策略,(維持發津貼方式)其實都只是幫多幾個學生而已,這幾個是否值得幫,我覺得任何一個都值得」。她稱明白局方正應對財赤,理解當局考慮削資時有不同方向,估計最終「想幫多幾個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