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社工結合街坊力量增服務效果

發佈於

【明報專訊】聖雅各福群會計劃主管李懷恩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作為社工,只靠社工的專業知識,不足以應對現在的社會挑戰。「現在有很多相關政策也在變化,為了更好地應對社會的轉變,我覺得需要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多的技能和敏銳度。」她透過參加社會創新領導培訓課程,學習如何在社區結合街坊的力量,提升其社會服務的效果。

明報記者 黃汶汶

兩年半前李懷恩加入聖雅各福群會時,負責何文田過渡性房屋項目。她看到房屋花園裏滿是一個個種植盆,李懷恩形容種植盆「大得能掉進去一個小孩」。當時她想,「這麽大這麽好的地方,好像很浪費又很危險,萬一小朋友掉進去了怎麽辦?」她和老闆提議將坑填平,而老闆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說「做社工,不是看到坑就要填,而是要從街坊、我們的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

從SSILP學領導力戰略規劃軟技能

當時過渡性房屋所在區域居住着31個家庭,這些家庭大多是單親媽媽帶着孩子。李懷恩解釋,通常情况下,媽媽要帶孩子上學、放學、補習,還要做飯,沒什麽時間和空間去種植。但她到所在的何文田社區附近,有很多公屋和唐樓,裏面住着許多退休人士和一些婦女,他們有很多空閒時間,完全可以參與花園種植的項目。但奈何當時沒有足夠人力、物力和資源開展項目。

李懷恩是瑞銀集團與港大合辦的「香港大學-瑞銀集團可持續與社會創新領導培訓課程」(SSILP)第二屆的學員,她表示,SSILP給她機會學習領導力、戰略規劃、財務知識和一些軟技能。該課程要求學員在10個字以內將信息有效傳達出去,不僅要在其中琢磨合作方想要得到的東西,而且需要在10字以內抓住吸引力。「這些技能讓我們在未來和其他企業或商界合作寫提案時,會注意到資助方是如何看待社會創新的,他們看到的社會需求和我們社福界看到的有什麽不同,以及如何讓他們也參與進來,服務社區,讓他們也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她在社福界,日常工作中接觸最多的群體是長者或者退休人士。她認為,現在的長者和十幾二十年前的長者需求大有不同,他們大多數是有技能、社會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他們其實很有潛能,也有能力繼續為社會做貢獻,問題是作為社工、社服界人士,怎樣才能利用好這些曾經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讓他們持續地貢獻社會。」

在SSILP課程中,李懷恩逐漸完善想法,將最初模糊的提案,變成了實際落地的Green Project。雖然因競爭激烈,項目未競得獎項,但瑞銀聽完李懷恩的演講後,很喜歡她的提案,故額外資助了近7萬元啟動此項目。得到支持下,李懷恩和團隊在社區招募,最終聚集了一班對種植園藝有興趣的街坊進行培訓,參與到項目之中。

瑞銀員工與街坊合作種植

SSILP學員來自各國各界不同的NPO,而他們服務的對象又很不同,有的是移民工人,有的是LGBTQ群體,有的是青少年,有的是婦女。李懷恩表示,各界的協作也是NPO長遠發展的關鍵。「有時候遇到困難,例如大家都很愁資金問題,這個平台正好能讓大家看看有沒有更多協作的機會,或者有沒有協同作用可以一起發揮,就算資源有限,大家影響力也能發揮出來。」

瑞銀的員工也有到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區,一起種植和粉刷牆壁。李懷恩說:「街坊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銀行的同事,這次親自種植的機會,無論是對街坊,還是對瑞銀的員工,都是一次有趣且有意義的合作。」

[ESG 環保‧社會‧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