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陳頴峯:歐央行數字貨幣加速發展啟示

【明報專訊】2025年,數字貨幣宇宙在快速進化,美國、歐盟與香港的監管與創新步伐齊頭並進。美國正式推出穩定幣法案,刺激歐洲央行加速數字歐元的步伐,香港則以嚴謹而包容的監管制度進入穩定幣新時代。這場全球數字貨幣競逐,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是貨幣主權、金融治理、國際地位的核心戰場。
美國穩定幣監管的「震撼彈效應」,已經在歐洲引起連鎖反應。歐洲央行原本傾向於發行一個中央控制、強調隱私的數字歐元,然而,隨着美國穩定幣監管立法的壓力,歐洲局勢急轉直下,近期政策明顯轉向:歐盟現正積極討論是否應將數字歐元發行於公共區塊鏈(如Ethereum、Solana)之上,以提升互操作性、流通性及國際競爭力。
公有鏈的好處是具備開放、透明、全球流通等優點,有助於數字歐元跨境流通、與私人數字資產交易。但同時面對不少挑戰,包括數據隱私、合規風險與技術安全。
歐盟現在的核心政策考量應該包括:首要維護金融自主權,歐洲官員公開警告,若放任美元穩定幣在歐洲流通,將導致歐元外流、歐洲金融體系對美國依賴加深,損害歐盟貨幣主權。第二是公有鏈或私有鏈的抉擇,公有鏈有助於提升互操作性與透明度,但也帶來隱私、監管挑戰。私有鏈便於合規與控管,但可能限制創新與擴展性。第三是國際競爭壓力,中國數字人民幣已在多地試點,英國、瑞士等也在規劃數字法幣,歐盟若不加速,恐被邊緣化。
歐洲央行已明確表示,數字歐元必須成為「可信賴的公共數字支付選項」,與私人美元穩定幣形成有力競爭。其技術架構最終必須在安全、隱私與全球流通性之間尋求平衡。
今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GENIUS法案》,為規模高達2880億美元的穩定幣市場建立了全國性監管框架。法案明確規管美元掛鈎的穩定幣(如USDT、USDC),原則是保障儲備資產透明、反洗錢、用戶權益,並要求穩定幣發行人接受聯邦機構監管。
這一舉措有三大戰略意義:首先肯定是鞏固美元國際主導地位,穩定幣是全球加密市場與跨境支付的基礎貨幣,納入監管合法化後,美元穩定幣將進一步擴大國際流通與影響力。其次是引領全球監管標準,以美國為標竿的穩定幣監管架構,將成為其他國家與地區參考的新基準。然後競爭壓力外溢至全球,包括歐盟、香港等地不得不加快本地數字貨幣或穩定幣監管步伐,以維護本地金融自主權和競爭力。
今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標誌着香港成為亞洲首批建立全面穩定幣監管體系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例重點:發牌制度嚴謹,所有在港有實質業務的法幣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於2025年10月31日前遞交申請,首批牌照預計2026年初發放,只會有數張牌照,門檻極高。其次是嚴格的KYC/AML要求,穩定幣發行人需對持幣者完成身分認證、持續盡職調查,並定期審查與監控可疑交易。另外支持多幣種與技術中立,可以發行多種法幣掛鈎穩定幣,不過需逐種審批。最重要是用戶保護,贖回流程需要明確,條例規定完成身分驗證等合規審查後,贖回申請須於一個工作天內處理。資產必須全額儲備、同時高流動性、低風險,與自有資產嚴格隔離。香港的制度設計,既滿足國際監管趨勢(如FATF),又保留創新空間,吸引全球合規參與者。
未來,數字法幣與穩定幣將成為貨幣競爭新高地,無論美國、歐洲、中國內地及香港,主權數字貨幣與穩定幣已成全球經濟新競爭焦點。各國積極推進,不僅為技術創新,更為維護政策自主權和國際金融地位。同時,必須動態平衡監管與創新,美國強調國家利益,歐盟尋求開放與合規平衡,中國內地以國家力量推進技術自主,香港以高標準合規吸引國際創新參與者。這些不同模式,反映出未來全球亟需加強監管協調與標準互認。
最後,跨境支付與金融基礎設施必迎來重構,數字貨幣將加速全球清算、支付與資本流動效率與透明度,並可能打破傳統美元霸權格局。各國央行與監管者都密切關注技術演進與市場動態。數字貨幣不僅是支付工具,更是主權、國安與國際話語權的抓手。每一輪政策與創新,都是全球金融治理格局重塑的前奏。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副主席科大、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兼職講師
[陳頴峯 金科育律]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股市旺 中金上望26元 (2025-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