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本周FOCUS.採訪手記:生命的守門者

【明報專訊】談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記者偶爾因着採訪而觸及這個議題,已經覺得神傷,但一班心理專業人士,包括輔導心理學家,經常要站在最前線,慰解有自殺念頭者,可以想像,他們需要的心力有多大。
主動關懷 不批判態度聆聽對方想法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榮譽外務秘書黃麒錄(Louis)坦言,每當他意識到個案有強烈自殺念頭時,都會覺得很緊張,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會令對方更難受。所以,他會時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專注、更加敏銳地去聆聽和理解個案內心的真正需求,「無論是成人或小朋友,要去到這一步,當中一定經歷很多痛苦和掙扎,但他仍然願意來到輔導室,就代表他還是想捉着生命最後的光、救命稻草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他看到除了『死』這條路以外的其他出路」。
雖然我們不是專業人士,但一樣可以成為生命的守門者。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黃家盈(Shirley)說,大部分有自殺意圖的人都有迹可尋。她舉例,在言語上,當事人可能會說「我頂不順了」、「好厭倦」、或直接說「想死」、「想離開」、「不在就好了」;情緒可能很低落,又或者突然很平靜,「因為他已經作出決定,覺得自己很快會得到解脫」;行為則包括把珍貴的東西交給別人,或躲避不見人,甚至寫下遺書;至於身體,當事人或會表現得很疲倦、缺乏能量,也不太打理自己。Shirley呼籲,萬一大家真的接收到這些信號,第一步是主動關懷,並直接提問對方是否有自殺的意圖,再以不批判的態度去聆聽他的想法,並適時尋找專業協助。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