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半職爸爸:欺凌背後 爸爸媽媽不知道的孩子

發佈於

【明報專訊】看了一本漫畫,叫做《我的孩子不會是霸凌者》。這是一本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漫畫,特別之處是全書並不是以欺凌者或被欺者為主要視點,而是以加害和受害者的視角去呈現校園欺凌。

道歉不一定是事件的結束

故事講述一名男孩自殺不遂,送院昏迷,現場留下一封遺書,上面寫了四個同學的名字,包括一名平時很乖的女孩。最初,大家都認為被送院男孩是被欺凌對象,其他同學是加害者。後來,真相逐步浮現,原來「受害者」幾年前反而是加害者。作者寫這個故事前曾訪問過許多欺凌個案,把真實個案中的一些細節帶到漫畫裏。作者從中帶出兩個重要信息:第一、欺凌所帶來的傷害可能一輩子也沒法子真正治癒;第二、關於欺凌,若不認真對待,即使在師長壓力下欺凌者向被欺凌者道歉,欺凌事件其實還沒有結束——何况很多個案,欺凌者根本沒有道歉,甚至一直不明白自己所作所為究竟有何可怕。「只是開玩笑而已。」加害者完全可以問心無愧。假如欺凌者周圍的人,都接受這只是玩笑,而加害者已經道歉,然後大人心安理得,認為由自己仲裁的結果十分圓滿,「不過是孩子玩玩鬧鬧」;那麼,加害者在「誠心道歉」後趁大人不注意向受害者做鬼臉,「心無罣礙」地離開,留下滿肚子委屈、內心還在淌血的被欺凌者,一個人,一直無法被理解,一直抵受着孤獨和痛楚,一路在這世界匍匐前行……這樣的事,往後不斷上演,層出不窮,那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我來說,書中最震撼的地方,不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最後逆轉,而是家長發現欺凌牽涉到自己子女時的彷徨無助。那名企圖輕生的男孩,在家長回憶中,離家返校的那一天,他「和平常沒有什麼不一樣」。那名被懷疑欺凌別人的女同學,在媽媽的追問下,那副若無其事的表情,反而讓媽媽異常忐忑。不管是加害者還是受害家長,當欺凌到達一種他們無法理解的程度,家長才第一次發現,自己其實一直不認識自己的子女。

承認自己無知是知的開始

這對看着子女長大的家長來說真的十分震撼。英劇《混沌少年時》講述一名13歲少年殺害另一名女生,家長事前看不到任何徵兆,事後一直難理解,因為他看起來很正常,只是一直躲在房間裏。家長不知道,房間裏連接上互聯網的電腦,已經是一個血肉模糊的森林。

最近一套引來議論的動畫《章魚嗶的原罪》,亦以欺凌為主題,故事講述外星人章魚嗶如何目睹欺凌,如何想改變但苦於無法改變,最終只能承認面對人間困苦,他無法知道該怎麼辦,只是知道,兩個人之間真誠對話,可以讓難過的心情變得好過一點。故事中孩子的欺凌行徑十分邪惡,固然讓人不安,但是,想深一層,令人驚訝的是,在孩子受創的路上,幾乎沒有大人身影出現。

知道自己不知道,大概是家長應對孩子遭遇欺凌的第一步。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8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看得起遊戲:發掘東涌好玩秘地 (2025-08-26)

小學雞媽媽:奇妙音樂旅程 (2025-08-26)

婆媽內心小劇場:姊妹爭寵記 (2025-08-26)

感講你知:假期功課反思與新方向 (2025-08-26)

家庭有教:新學年,為孩子訂立 SMART目標(一) (2025-08-26)

從心做起的教養:了解父親內心世界 (2025-08-26)

閱讀的幸福:開學第一天 學校也好緊張 (2025-08-26)

故事拼盤:藏於童心的寶物 (2025-08-26)